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

30-03-2014 主日


四旬期第四主日

耶穌是真光 福音:若九1-41
1.(那時候)耶穌前行時,看見了一個生來瞎眼的人。2.他的門徒就問他說:「辣彼,誰犯了罪?是他,還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來瞎眼呢?」 3.耶穌答覆說:「也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顯揚出來。4.趁著白天,我們應該做派遣我來者的工作;黑夜來到,就沒有人能工作了。 5.當我在世界上的時候,我是世界的光。」6.耶穌說了這話以後,便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了些泥,把泥抹在瞎子的眼上, 7.對他說:「去,到史羅亞水池裏洗洗罷!」──史羅亞解說「被派遣的」──瞎子去了,洗了,回來就看見了。 8.於是,鄰居和那些素來曾見他討飯的人,就說:「這不是那曾坐著討飯的人麼?」9.有的說:「就是這人。」有的說:「不,是另一個很相似他的人。」那人卻說:「就是我。」 10.他們問他說:「你的眼睛究竟是怎樣開的呢?」11.他答覆說:「名叫耶穌的那個人,和了些泥,抹在我的眼上,給我說:你往史羅亞去洗洗罷;我去了,洗了,就看見了。」 12.他們又問他說:「那個人在那裏?」他說:「我不知道。」
13.他們便將先前瞎眼的人,領到法利塞人那裏。14.耶穌和泥開他眼睛的那天,正是安息日。 15.於是法利塞人又詰問他怎樣看見了。那人就向他們說:「他把泥放在我的眼上,我洗了,就看見了。」16.法利塞人中有的說:「這人不是從天主來的,因為他不遵守安息日。」有的卻說:「一個罪人怎能行這樣的奇蹟?」他們中間便發生了紛爭。 17.於是,他們又問瞎子說:「對於那開了你眼睛的人,你說什麼呢?」瞎子說:「他是一位先知。」18.可是猶太人不肯相信他先是瞎子而後看見了,等到叫了復明者的父母來, 19.問他們說:「這是你們的兒子麼?你們說他生來就瞎麼?怎麼他現在竟看見了呢?」20.他的父母答覆說:「我們知道這是我們的兒子,也生來就瞎。 21.如今他究竟怎麼看見了,我們卻不知道;或者誰開了他的眼睛,我們也不知道。你們問他罷!他已經成年,會說自己的事了。」 22.他的父母因為害怕猶太人,才這樣說,因為猶太人早已議定:誰若承諾耶穌是默西亞,就必被逐出會堂。23.為此,他的父母說:他已經成年,你們問他罷! 24.於是法利塞人再把那先前瞎眼的人叫過來,向他說:「歸光榮於天主罷!我們知道這人是個罪人。」25.那人回答說:「他是不是罪人,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我曾是個瞎子,現在我卻看見了。」 26.他們又問他說:「他給你作了什麼?怎樣開了你的眼睛?」27.他回答說:「我已經告訴了你們,你們不聽;為什麼又願意聽呢?莫非你們也願意做他的門徒麼?」 28.他們辱罵他說:「你去做他的門徒好了!我們是梅瑟的門徒。29.我們知道:天主曾給梅瑟說過話;至於這人,我們不知道他是從那裏來的。」 30.那人回答說:「這真奇怪!你們不知道他是從那裏來的,他卻開了我的眼睛。31.我們都曉得天主不俯聽罪人,只俯聽那恭敬天主,並承行他旨意的人。32.自古以來從未聽說:有人開了生來就是瞎子的眼睛。33.這人若不是由天主來的,他什麼也不能做。」 34.他們卻向他說:「你整個生於罪惡中,竟來教訓我們?」便把他趕了出去了。
35.耶穌聽說他們把他趕出去了,後來遇見了他,就給他說:「你信人子麼?」 36.那人便回答說:「主,是誰,好使我去信他呢?」37.耶穌對他說:「你已看見他了,和你講話的就是!」 38.他遂說道:「主,我信。」遂俯伏朝拜了耶穌。39.耶穌遂說:「我是為了判別,才到這世界上來,叫那些看不見的,看得見;叫那些看得見的,反而成為瞎子。」 40.有些和他在一起的法利塞人,一聽了這話就說:「難道我們也是瞎子麼?」41.耶穌回答說:「你們如果是瞎子,就沒有罪了;但你們如今說:我們看得見,你們的罪惡便存留下來了。」
【經文分析】
若望福音第九章敘述耶穌醫治一個胎生瞎子的故事,由耶穌一開始稱自己是「世界的光」(5)就可看出,這裡所談的並不只是一個醫治奇蹟而已,我們按經文結構分三段加以詮釋。
一、治癒胎生瞎子的奇蹟(1-12)
經文第一段是一個治癒奇蹟,可以分成三個段落:引言(1-5)、治癒奇蹟(6-7)、鄰人的反應(8-12)。
引言(1-5)
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個在母胎中就是瞎子的人,這人的情況比出生後才瞎眼的人更為可憐。若望福音中的治癒奇蹟常是特別嚴重的病苦,門徒們面對這人的痛苦遭遇,根據猶太傳統尋求苦難和罪過之間的關聯,耶穌卻駁斥這種傳統思想。不過這裡真正的重點並不是「人學」上的,而是「基督論」上的問題,這個嚴重的病症提供耶穌一個機會,顯示祂擁有救援人類的力量。
耶穌提到要把握白天,盡力工作,因為工作的時間被黑夜所限制。具體而言,這話表達耶穌在安息日治癒病人的合法性,而治癒瞎子的事件也生動的顯示耶穌的確是「世界之光」。另一方面這句話也有普遍性的意義,顯示作出決定的嚴肅性,並且表達人們有可能錯過得救的機會;這樣的言語不論對「宣講者」或「聆聽者」都具有效力。
治癒奇蹟(6-7)
耶穌用唾沫和了泥巴,敷在瞎子的眼睛上,再打發他到史羅亞水池去清洗眼睛,因此而治癒了瞎子。這樣的操作過程卻導致人們責難,指控耶穌違犯安息日的律法。
史羅亞水池位於耶路撒冷城內南方的角落,這個水池的水是藉著引水道,由基紅水泉所引來(參閱:編下三二30),「史羅亞」的意思是「被派遣的」,這是若望福音對於耶穌基督特殊的稱呼方式(參閱:若四34)。
鄰人的反應(8-12)
這位胎生瞎子原是城中的一位乞丐,似乎人人都認識他;因此,許多鄰人都成為這個奇蹟的見證人,他們的驚訝正說明奇蹟的真實性。人們質疑這位被治癒的瞎子是否真是他們所熟知的乞丐,這樣的懷疑說明:重大的奇蹟並不一定能夠克服人們的不信,只有人們做好相信的準備的時候,才能夠真正的「看見」奇蹟。
被治癒的瞎子挺身辯護這個事件的真實性,也因此成為耶穌的辯護者,雖然,他目前只知道耶穌的名字而已。耶穌在治好瞎子之後就從人群中隱退,直到整個爭辯的事件結束之後,才再次和這個瞎子相遇(若九35-41)。
【綜合反省之一】
由於人是「有限」的存在物,幾乎人人都感覺工作太多,而一天的日子太短,因此我們做出正確決定的能力也遭受限制。人除非能夠想像更好的生活,不滿足於黑暗無知、或毫無行動的遲鈍情況,並且渴望真正的光,才能夠察覺「世界之光」,進而接受真光的啟示照耀。
雖然這段經文沒有直接提到胎生瞎子的信德,但是他聽從耶穌的話去到史羅亞水池清洗自己的眼睛,就是信德的具體行動。基本上世人所遭遇的一切苦難與壓迫,最內在的根本原因都是罪惡(原罪的後果),但是我們卻不應該單純地在受苦之人的身上,找尋苦難的原因。
二、法利塞人的審問(13-34)
由於胎生瞎子被治癒的事件發生在安息日,因此引起法利塞人提出一連串的質疑。這段審問性的對話也可分成三段:第一次審問被治好的瞎子(13-17)、對於他的父母親的審問(18-23)、第二次審問被治好的瞎子(24-34)。
第一次審問被治好的瞎子(13-17)
在這裡法利塞人再次以司法當局的的形式出現,促使他們提出批判的主因在於這個治癒事件發生在安息日。根據他們對於法律的了解,耶穌的治癒行動違犯安息日的法律,所以祂是一個罪人,絕對「不是由天主來的」。然而卻也有些法利塞人表達不同的意見:「一個罪人怎能行這樣的奇蹟?」這個情況顯示,面對耶穌人人都必須做出自己的抉擇,耶穌在人間必定造成「分裂」。
面對法利塞人的詢問,這個被醫治的胎生瞎子時勇敢的承認耶穌是一位「先知」,雖然這個說法仍並非十分恰當,但也是一個明顯的進展,因為本來只知道「耶穌」的名字(11),現在卻明認他是一位先知。他的信仰在磨難中成長,是基督徒的最佳榜樣。
對於他的父母親的審問(18-23)
猶太人接著詢問瞎子的父母親,他們規避給予任何明確的答覆,而說「他已經成年,會說自己的事了。」對以色列的孩童而言,滿十三歲多一天就算是成人。福音作者解釋他們如此回答,乃是因為他們怕被「逐出會堂」。這段經文事實上反映當時的基督徒團體的具體處境,他們由於宣稱耶穌是默西亞,而被猶太人詛咒為異教徒,並逐出猶太會堂,意思是決定性的斬斷關係。福音作者在這裡將他的團體所有的經驗放入了經文之中,清楚地顯示初期基督徒團體和猶太人之間一再出現的衝突。
第二次審問被治好的瞎子(24-34)
猶太人再次審問被治好的瞎子,這一次的主要論點在於強調耶穌在安息日治病違犯法律的,因此是一個罪人。猶太人要求被治好的瞎子歸光榮於天主,目的是逼迫瞎子承認,耶穌違犯安息日的法律。在這樣的困境中,瞎子的信仰上卻繼續成長,他宣稱耶穌是「恭敬天主,承行祂旨意的人」(31),並引用箴十五29的經文:「上主遠離惡人,卻俯聽義人的祈禱」,強調自己所經驗到的奇蹟就是最清楚的證據。這個奇蹟的力量引領他宣稱耶穌是「由天主而來的」(33)。
相對於瞎子的信仰表白,猶太人卻憤怒地呼喊自己是梅瑟的門徒,拒絕成為另一人的門徒。他們宣稱「不知道耶穌是從哪裡來的」(29),就是承認不能明白耶穌的啟示。最後猶太人宣稱這個瞎子「生於罪惡中」,並把他趕出會堂之外,如此結束了整個審問過程。這個情形再次反映初期基督徒的生活經驗。
【綜合反省之二】
真實的信仰包含公開承認信仰,因為承認信仰可以激發人的信仰;但是在信仰和宣認宣誓之中常得面對各種反對的勢力。只要基督的教會還沒有圓滿地立於主的前面,只要光明和黑暗、真理與錯謬之間的衝突爭執沒有完全結束,我們就能常常感受到這些反對信仰的壓力,例如:反基督的批評、恐懼、憂慮、貧窮、災難、疾病……。對基督徒而言,所有的外在壓力都是一種信仰的考驗試煉,這位胎生瞎子的行動說明,為基督做見證常常是一個近乎「天真」的見證,而正是基督徒教會的基礎所在。
三、耶穌把自己啟示給痊癒的瞎子(35-41)
瞎子被趕出會堂之後,耶穌才再次在經文中出現,耶穌分別和瞎子以及法利塞人各有一段關於信仰的對話。這段經文也因此可以分成兩段,首先是重見光明的瞎子的信仰宣示(35-39),接著是對眼睛被蒙蔽的法利塞人的判斷(40-41)。
重見光明的瞎子的信仰宣示(35-39)
猶太人把胎生的瞎子趕出會堂之後,耶穌前來尋找他。耶穌提出一個決定性的信仰問題:「你信人子嗎?」「人子」是基督論的特殊頭銜,這個頭銜強化了二人之間的距離。瞎子表示不知道誰是人子,耶穌因此承認自己就是「人子」,而導致瞎子能夠宣示信仰,並藉著「俯伏朝拜」的行動表達明認耶穌就是天主。
耶穌最後的回應表明,天主派遣祂來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那些看不見的能夠看見;但是,對那些不願意相信的人,祂卻成為最後的審判,也就是使看的見的反而成為瞎子。這裡再次出現若望福音中著名的「光明與黑暗」的二元對立表達方式:一方面是成為能看見的,另一方面則是成為瞎子 ──誰如果自願停留在黑暗之中,就永遠是瞎子。
對眼睛被蒙蔽的法利塞人的判斷(40-41)
經文最後是耶穌和法利塞人的談話,前面耶穌判斷性的話已經說明了這段談話的意義:真正的罪就是自己拒絕啟示者!因為所有的人原本都是瞎子,所以罪人的罪就在於不願意來接近光明;法利塞人自以為看的見,意思是他們自甘停留在自以為是的安全感中,而拒絕成為一個真正的明眼人。
【綜合反省之三】
這段經文說明有關「恩寵」的問題。耶穌先開啟了胎生瞎子的肉眼,然後開啟了他信仰的眼睛,向他啟示自己就是「人子」。而耶穌對法利塞的話則教導我們如何克服自己的各種限制,如果我們承認自己需要救援,知道自己缺乏光明,那麼我們就能和這個故事中的瞎子一樣,得到耶穌的助佑,打開靈性之眼而看見信仰。
文章轉載:http://www.ccreadbible.org/Members/Bona/ccreadbible/maindata/2014/03/2014-03-30.html

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04 - 天主的智慧 ─ 耶穌聖誕


04 - 天主的智慧 ─ 耶穌聖誕

路二1-7
那時,凱撒奧古斯都出了一道上諭,叫天下的人都要登記 …… 於是,眾人各去本城登記。若瑟因為是達味家族的人,也從加里肋亞納匝肋城,上猶大名叫白冷的達味城去,好同自己已懷孕的聘妻瑪利亞去登記。他們在那裡的時候,她分娩的日期滿了,便生了她的頭胎男兒,用襁褓裹起,放在馬槽裏,因為在客棧中為他們沒有地方。
對基督信仰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教會最大的節日是「復活節」,然而人們最喜歡慶祝的卻是「聖誕節」。為什麼?
整個消費主義世界的商業炒作當然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也許是唯一真正的原因應該是聖誕節所慶祝的核心:一個嬰孩!只要是正常人,誰看見嬰孩不喜愛?誰看見嬰孩不會咧嘴微笑?不想摸一下、抱一下、甚至捏一下、掐一下?
天主的思想人永遠無法參透。從人的觀點看來,當天主決意讓獨生子耶穌進入人間時,必須決定一個「方式」。天主子當然能夠以君臨天下的方式、或者任何更轟動的方式出現!然而天主子卻以一個嬰孩的方式進入人類歷史!這個方式最自然、最謙遜、卻也最討人喜愛!這樣看來,天主的確聰明。
但我們絕對不可以說天主「耍心機」!嬰兒固然是人見人愛,卻由於嬰兒的柔弱微小,也是人人可以傷害!天主固然讓耶穌以人見人愛的方式出現,另一方面也使之暴露在一切危險之中,真的有如「羊進入狼群中」(瑪十16)!在耶穌誕生的時候,人們已經可以預見祂的結局,祂在十字架上的死亡,早已埋藏在祂討人喜愛的誕生之中。因此希伯來人書的作者讚嘆說:「我們所有的,不是一位不能同情我們弱點的大司祭,而是一位在各方面與我們相似,受過試探的,只是沒有罪過。」(希四15)
這就是我們所相信、所體驗的天主!從存在的觀點來看,天主使祂的獨生子降生成人,使之能夠完全經驗人的一切,也因此耶穌可以完全代表人,教導人如何實行天主的旨意,並知道這是「可能的」。
「啊!天主的富饒、上智和知識,是多麼高深!祂的決斷是多麼不可測量!祂的道路是多麼不可探查!」(羅十一33)
文章轉載:http://www.ccreadbible.org/Members/Bona/For-Bible/bible-subject/bible-spirituality/04

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23-03-2014 主日


四旬期第三主日

耶穌是活水 福音:若四5-42
5.那時候,耶穌來到了撒馬黎雅的一座城,名叫息哈爾,靠近雅各伯給他的兒子若瑟的莊田,6.在那裡有「雅各伯泉」。耶穌因行路疲倦,就順便坐在泉旁;那時,大約是第六時辰。7.有一個撒馬黎雅婦人來汲水,耶穌向她說:「請給我點水喝!」8.那時,他的門徒已往城裏買食物去了。 9.那撒馬黎雅婦女就回答說:「你既是個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馬黎雅婦人要水喝呢?」原來,猶太人和撒馬黎雅人不相往來。 10.耶穌回答她說:「若是你知道天主的恩賜,並知道向你說:給我水喝的人是誰,你或許早求了他,而他也早賜給了你活水。」 11.那婦女問說:「先生,你連汲水器也沒有,而井又深,你從那裏得那活水呢?12.難道你比我們的祖先雅各伯還大嗎?他留給了我們這口井,他和他的子孫以及他的牲畜,都曾喝過這井裏的水。」 13.耶穌回答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14.但誰若喝了我賜與他的水,他將永遠不渴;並且我賜給他的水,將在他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 15.婦人說:「先生,請給我這水吧!免得我再渴,也免得我再來這裏汲水。」16.耶穌向她說:「去,叫你的丈夫,再回這裏來。」 17.那婦人回答說:「我沒有丈夫。」耶穌說:「你說:我沒有丈夫,正對;18.因為你曾有過五個丈夫,而你現在所有的,也不是你的丈夫:你說的這話真對。」 19.婦人向他說:「先生,我看你是個先知。20.我們的祖先一向在這座山上朝拜天主,你們卻說:應該朝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 21.耶穌回答說:「女人,你相信我罷!到了時候,你們將不在這座山,也不在耶路撒冷朝拜父。22.你們朝拜你們所不認識的,我們朝拜我們所認識的,因為救恩是出自猶太人。 23.然而時候要到,且現在就是,那些真正朝拜的人,將以心神以真理拜父,因為父就是尋找這樣朝拜他的人。24.天主是神,朝拜他的人,應當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他。」 25.婦人說:「我知道默西亞──意即基督──要來,他一來了,必會告訴我們一切。」 26.耶穌向她說:「同你談話的我就是。」
27.正在這時,他的門徒回來了,他們就驚奇他同一個婦人談話;但是沒有人問:「你要什麼?」或:「你同她談論什麼?」 28.於是那婦人撇下自己的水罐,往城裏去向人說:29.「你們來看!有一個人說出了我所作過的一切事: 莫非他就是默西亞嗎?」30.眾人從城裏出來,往他那裏去。31.這其間門徒請求耶穌說:「辣彼,吃罷!」 32.他卻回答說:「我已有食物吃,那是你們所不知道的。」33.門徒便彼此問說:「難道有人給他送來了吃的嗎?」 34.耶穌向他們說:「我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他的工程。35.你們不是說:還有四個月才到收穫期嗎?看,我給你們說:舉起你們的眼,細看田地,莊稼已經發白,可以收割了。 36.收割的人已領到工資,且為永生收集了果實,如此,撒種的和收割的將一同喜歡。37.這正如俗語所說的:撒種的是一人,收割的是另一人。 38.我派遣你們在你們沒有勞過力的地方去收割;別人勞了力,而你們去收獲他們勞苦的成果。」
39.城裏有許多撒瑪黎雅人信從了耶穌,因為那婦人作證說:「他向我說出我所做過的一切。」40.這樣,那些撒瑪黎雅人來到耶穌前,請求他在他們那裏住下;耶穌就在那裏住了兩天。 41.還有更多的人因著他的講論,信從了他。42.他們向那婦人說:「現在我們信,不是為了你的話,而是因為我們親自聽見了,並知道他確實是世界的救主。」
【四旬期禮儀選讀聖經的原則】
若望福音第四、第九和第十一章中敘述三個非常精彩的故事,以「活水」、「光明」、「復活與生命」等象徵概念談論成為耶穌「門徒」的意義。古老教會大約由第四紀開始,便特別在四旬期選用這三篇經文幫助慕道者做接受洗禮前的最後準備。目前教會現行的禮儀中,這三個故事都在甲年四旬期第三、四、五主日中連續誦讀(並且鼓勵大家在乙年、丙年也如此誦讀),不僅是幫助候洗者準備接受洗禮,也鼓勵所有基督徒更新領洗誓願,重振基督徒的精神。
由於這三篇故事篇幅都非常大,我們只能按著段落將最重要的部分加以詮釋。《主日感恩祭典》中,在這個主日的福音經文只選讀若四5-26、39-42,筆者建議在感恩禮中也加入若四27-38,使經文更加完整,在此也提供若四5-42全部經文的詮釋。整個敘述可分成兩個大段落:前段是耶穌和一位撒瑪黎雅婦女在雅各伯泉旁的談話(5-26),後半部則是撒瑪黎雅人接受耶穌(27-42)。
一、耶穌和撒瑪黎雅婦女的談話(5-26)
前半段的經文又可分成四個單元:引言(5-6)、活水(7-15)、這位婦女的「身份」(16-19)、真正的朝拜者(20-26)。值得注意的是,最後兩段對話都以一個信仰宣示的形式作為結束:先知(19)、默西亞(25)。
引言(5-6)
耶穌和門徒們由猶太前往加里肋亞,他們選擇了最短的一條路徑,因此必須穿越撒瑪黎雅,他們途經息哈爾,來到了雅各伯泉(井),由這個水泉人們可以遙望革黎斤山、以及矗立在山上的撒瑪黎雅人的聖殿。時值第六時辰,也就是正午,耶穌和門徒們來到水泉旁,由於行路疲累,耶穌便在水泉旁坐下休息。在耶穌的時代,水泉是重要的社交場所,人們喜歡在此相聚談天說地。
活水(7-15)
數個世紀以來,猶太人和撒瑪黎雅人之間就彼此分離,因為撒瑪黎雅人和外邦人通婚而成為一個混合的民族,猶太人認為他們不再是純粹的猶太人,拒絕他們參與在耶路撒冷聖殿所行崇拜天主的敬禮。因此,撒瑪黎雅人遂於乃赫米雅時代在革黎斤山上建立了一座聖殿,這個聖殿卻在耶穌前第二世紀末被猶太人摧毀,因此撒瑪黎雅人和猶太人之間的仇恨更為嚴重。由此可以瞭解,為何這位撒瑪黎雅婦女對耶穌表現的如此不友善。
然而耶穌和撒瑪黎雅婦人談話的目的是要把自己啟示給她,基督的自我啟示是若望福音的核心問題。耶穌請求這位婦女給祂一點水喝,雖然這個婦女的答覆極不友善,耶穌卻利用她的話而導引出這段對話真正的意義:這位口渴的人將要賞賜活水給人。降生成人的耶穌接受世間的一切限制,因此祂根據每個時刻的具體情況啟示天主的恩賜和祂自己。自古以來,泉水就是「救援」的象徵,對那些生活在缺乏水源的曠野中的人們而言,尤其具有這樣的意義;耶穌這裡所說的「活水」比雅各伯泉水更有意義,代表永遠的生命。
根據耶二13天主自己才是「活水的泉源」,而「飢渴」則是生命困頓的一種象徵性表達。耶穌同時是禮物也是禮物的施予者,整段對話的結束時,這個圖像性的宣告語言更為升高:原來期望接受泉水的人卻成了水泉的本身,表達耶穌所願賞賜的圓滿救援。這位撒瑪黎雅婦人卻受限於自己所有的概念,只能夠按著她自己的理解情況加以判斷;雖然她也求耶穌把這個「活水」賞賜給她,但卻沒有真正瞭解耶穌話語的真義。
婦人的真實「身份」(16-19)
耶穌說出婦人心中隱密的難堪情事,顯示祂知道一切,認識人心的隱密。這位婦人的生命故事含有特殊的意義,我們可以分兩個層面加以瞭解:首先,耶穌許諾一個可以滿全一切生命飢渴的活水,暗示這個婦女的生命象徵一種無法得到滿足的生命飢渴;放蕩不羈的生活只是生命得不到滿足、常常自我欺騙的證明。其次,這位婦人妓女般的生活也有另一層象徵意義,舊約中常常以「通姦」來形容以色列子民對於外邦邪神的侍奉(參閱:列下十七24-33)。
這位婦女發現耶穌視透她生命中最隱密的醜行,而宣稱耶穌是一位「先知」。這正是耶穌時代許多人對祂的看法。
真實的朝拜者(20-26)
接著,二人之間的談話回到了猶太和撒瑪黎雅人之間的關係。婦人口中的「耶路撒冷」和「這座山」(革黎斤山)代表著猶太人和撒瑪黎雅人之間的對立情況,耶穌卻把這個對立提升到一個新的、合一的情況,耶穌帶來一個新的朝拜天主的方式:「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心神指聖神,也就是天主的神,而真理則是表達天主在基督內自我啟示的基本概念。人單單依靠自己不能產生對天主真實的朝拜,血肉的人必須經由聖神重生之後,才能夠分享這樣真實的朝拜。這個宣告其實就是基督徒對於洗禮的了解:人們透過聖洗聖事領受天主聖神、並且成為天主的子女。「天主是神」、「在聖神內朝拜天主」這兩個相符應的說法清楚地表達,人必須靠著恩寵被接納進入一個新的生命的層次,才能夠屬於真正尋求天主的朝拜者的團體。聖神根除了傳統中一切宗教上的對立,祂是建立唯一真實宗教的基礎。這位婦人無法明白耶穌談話,卻仍然期待傳統預告的默西亞,認為祂即將來臨,並會為她解釋一切。耶穌卻答覆說:「同你談話的我就是。」這個「我是」是若望福音中耶穌最隆重的自我啟示的話語,表達出祂就是真實的默西亞。
【綜合反省之一】
耶穌和撒瑪黎雅婦女在水泉旁的談話圍繞著「生命的飢渴」的主題,唯獨在耶穌內啟示自己的天主能夠解除人類生命的飢渴。要獲得永遠的生命必須認識這個恩賜,只有真正尋求的人才能得到天主恩賜。「我們不了解,我們所有的天主聖言中蘊含了什麼樣的寶藏。」但願馬丁路德的這句名言能夠激勵我們渴求天主聖言的寶藏。
人類生命的真正滿全「以心神以真理朝拜天主」,這是使所有不同種族來源的人能夠彼此和平相處,形成一個「家庭」的唯一可能性。天主尋找真正朝拜祂的人,而且是經過耶穌基督尋找這樣的人。
二、撒瑪黎雅人接受耶穌(27-42)
這段經文的第二部分敘述「撒瑪黎雅人接受耶穌」的情形,其中又可分成三個小段落:門徒們歸來(27-30)、耶穌教導門徒(31-38)、撒瑪黎雅人的到來(39-42)。
門徒歸來(27-30)
通常猶太經師不和婦女們交談,也不教導婦女們;耶穌面對婦女們卻和面對男人的態度一樣。由附近村莊購買食物回來的門徒們,看見耶穌和撒瑪黎雅婦女談話而不知所措。由於這個女人猜測耶穌可能是默西亞,因此吸引了住在息哈爾的撒瑪黎雅人們來到水泉旁。
耶穌教導門徒(31-38)
門徒們驚訝耶穌的態度而不知該如何反應,只能招呼耶穌用餐,這個行動卻引出耶穌另外一個象徵性的語言,並顯示門徒們也不瞭解降生成人的天主子。耶穌宣稱祂賴以生活的食物是天父的旨意,說明祂完全和天父一起工作行動,一直延續到耶穌公開生活結束之時。耶穌稱自己是「被派遣者」,這是若望福音中耶穌多次用來稱呼自己的方式。
耶穌提到還有四個月便能收割的莊稼就是福傳的象徵,然而莊稼的果實現在就要產生,因為撒瑪黎雅人的到來就是這個意義。「永生的果實」含有一個和一般莊稼不同的法則:種子和收穫是結合在一起的。門徒們應該明白,任何一個福傳或牧靈的服務都是建築在其他人的努力之上,唯有彼此合作才能夠產生真正的成效。種子和收穫永遠是結合在一起的,因此福傳工作者必須時時努力永不間斷。
撒瑪黎雅人的到來(39-42)
經文首先再次強調這位婦女的媒介角色,許多撒瑪黎雅人經由她的話而信從耶穌。耶穌在這個地方停留了「兩天」,一方面可能表達祂長時間的教導他們(參閱:若一39),另一方面,也可能暗示了初期教會定下的福傳規則。初期教會寫成的「十二宗徒訓誨錄」曾指出,往來各地傳播福音的人不可在一個地方停留超過兩天。撒瑪黎雅人的信仰最終是建基於「耶穌的話」,他們宣稱耶穌是「世界的救主」,意思是超越世上所有宗教的唯一真天主。
【綜合反省之二】
這段經文的主題是耶穌親近一切的人,把自己啟示給所有的人。門徒們因為祂和撒瑪黎雅婦女談話而感到驚訝,聖奧斯定說:「耶穌尋找迷失的人,而人們卻因此感到驚訝。」
耶穌的食物是天父的旨意,而天父的旨意是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就如我們渴望得到食物一樣,耶穌也渴望救援我們。誰如果參與這樣的播種與收穫行動,就能有這樣的領悟。

文章轉載:http://www.ccreadbible.org/Members/Bona/ccreadbible/maindata/2014/03/2014-03-23.html

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03 - 恆心不懈地祈禱


03 - 恆心不懈地祈禱

路一5-7
在猶太王黑落德的時候,阿彼雅班中有一位司祭名叫匝加利亞,他的妻子是出於亞郎的後代,名叫依撒伯爾。
二人在天主前是義人,都照上主的一切誡命和禮規行事,無可指摘。
但是,他們沒有孩子,因為依撒伯爾素不生育,兩人又都上了年紀。
讀者們對依撒伯爾的認識,通常只限於她老年得子,以及在瑪利亞拜訪她時說過一段精彩的話而已,卻忽略了她也是一個信德的表率。
依撒伯爾和丈夫「沒有孩子,因為依撒伯爾素不生育,兩人又都上了年紀。」在那個時代,不能生育是女人最大的恥辱,也是遭受上主懲罰的記號。依撒伯爾長久以來一直得面對人們在背後指點恥笑,然而她和丈夫卻仍然相信天主並持久不懈地祈禱,因此福音敘述他們的生活完全「照上主的一切誡命和禮規行事,無可指摘。」
救恩歷史幫助我們更瞭解依撒伯爾的信德。以色列祖先中許多婦女都面臨和她相同的窘境,撒辣、黎貝加、辣黑爾、三松的母親和撒慕爾的母親都曾在結婚後多年卻沒有生育,但她們後來都蒙天主眷顧而生下兒子,而且她們的兒子都得到特殊的使命,成為救恩史中重要的角色。祖先的故事一定帶給依撒伯爾信心,使她能夠持久不懈地祈禱,並且終於得到天主眷顧。因此當匝加利亞在聖殿供職的時候,天使佳播告訴他:「你的祈禱已蒙應允,你的妻子依撒伯爾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若翰。」(路一13)
依撒伯爾懷孕後,「自己躲藏了五個月」(路一24)。這段經文應該瞭解為她退居到隱密處所,更加熱切地祈禱,除了感恩之外,也思慮到底她晚年懷孕具有什麼特殊意義,撒辣、黎貝加、辣黑爾 …… 等祖先的故事一定提供了她最好的解答。而她自己的經驗一定也對後人有所助益。
童貞懷孕的瑪利亞所面臨的現實性問題,遠比依撒伯爾曾經由於年老荒胎所面臨的困境更為嚴峻。當瑪利亞前來拜訪依撒伯爾時,她所得到的安慰可能遠大於她對依撒伯爾的付出。滿頭華髮的親戚所有的經驗幫助瑪利亞更明白天主是如何工作的,使她學會將不明白的事交託於祈禱中,「默存於心反覆思索」,一生懷著信心等候天主的行動。信仰的傳遞與支持最先發生的地方的確是自己的「家」。

文章轉載:http://www.ccreadbible.org/Members/Bona/For-Bible/bible-subject/bible-spirituality/03

2014年3月15日 星期六

16-03-2014 主日


四旬期第二主日

耶穌顯容 福音:瑪十七1-9
  1. 六天以後,耶穌帶著伯多祿,雅各伯和他的兄弟若望,單獨帶領他們上了一座高山,
  2. 在他們面前變了容貌:他的面貌發光有如太陽,他的衣服潔白如光。
  3. 忽然,梅瑟和厄里亞也顯現給他們,正在同耶穌談論。
  4. 伯多祿就開口對耶穌說:「主啊!我們在這裏真好!你若願意,我就在這裏搭三個帳棚:一個為你,一個為梅瑟,一個為厄里亞。」
  5. 他還在說話的時候,忽有一片光耀的雲彩遮敝了他們,並且雲中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從他!」
  6. 門徒聽了就俯伏在地,非常害怕。
  7. 耶穌遂前來,撫摸他們說:「起來,不要害怕!」
  8. 他們舉目一看,任誰都不見了,只有耶穌獨自一人。
  9. 他們從山上下來的時候,耶穌囑咐他們說:「非等人子由死者中復活,你們不要將所見的告訴任何人。」
【經文脈絡】
瑪竇福音由第十六章21節開始進入第二部分:「從那時起,耶穌就開始向門徒說明: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要由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受到許多痛苦,並且被殺害,但第三天要復活。」這節「耶穌首次預言苦難」的經文標示出耶穌生命的重大轉捩點,也支配所有在此之後的福音經文。在耶穌首次預言苦難之後,瑪竇接著敘述耶穌教導背十字架的必要性,以及「耶穌顯容」的事件,也就是這個主日的福音內容。
影射舊約經文
福音一開始提到「六天以後」,然而這個「資訊」並不是要明確地指出「耶穌顯容」事件發生的時間,而是具有一個象徵性的意義。瑪竇福音最初的寫作對象大多是熟習聖經的猶太基督徒,他們能由這樣的經文立刻聯想到舊約中天主與梅瑟立約的記載:「上主的榮耀停在西乃山上,雲彩遮蓋著山共六天之久……」在這段立約的經文脈絡中,還提到亞郎、納達布、阿彼胡和以色列七十位長老陪伴著梅瑟:「他們雖看見了天主……還能吃能喝。」(參閱:出二四12-18)
 一個「顯現」的敘述
天主曾經在一座高山上顯現給梅瑟和他的同伴,這是猶太人引以為傲的傳統。福音作者運用讀者們共同的知識,將舊約「天主顯現」(Theo-phany)的故事轉換成更新、更高層次的「基督(在門徒面前)顯現」(Christo-phany)的敘述。出谷紀中天主顯現的故事是瑪竇福音這段敘述的基本背景,作者將其應用在耶穌和三位同伴身上時,已超越了舊約的情景,而成為非常「基督化」的敘述:世上的、人性的耶穌以天主性的光華顯現,耶穌不僅「衣服潔白如光」(比較:馬爾谷的敘述),而且「他的面貌發光有如太陽。」
梅瑟和厄里亞
接著福音敘述「梅瑟和厄里亞也顯現給他們」。猶太信仰根據聖經的記載而發展出厄里亞和梅瑟並未死亡、而是被提升天的傳說(參閱:列下二11;申三四7),這大概是他們能夠由天上「顯現」的原因。經文提到梅瑟和厄里亞「正在同耶穌談論」,卻未說明談論的內容,這談話的內容應該不是敘述的重點,因此不宜借用路加福音經文來強加解釋。他們二人在此出現,其作用應該是代表天上光華的分享者和見證者。
伯鐸的反應
「伯鐸的反應」表達經驗到天主臨在的「神聖性」,他期望保存現在所經驗的一切而願意支搭「帳棚」,這個願望一方面使人聯想到猶太的「帳棚節」,這個重大的節日預示末世性默西亞來臨的氣氛(參閱:匝十四16);然而另一方面也使人聯想到「永遠的帳幕」(路十六9)或者「天上的住處」(若十四2),這些都是在猶太傳統中廣為流傳的觀點。
雲彩:天主的臨在的標記
 整段敘述出現許多表達天主確實臨在的因素,首先是「光耀的雲彩」:雲彩不僅是以色列人民在曠野流徙時的引導(出十三21-22)和保護(出十四19-20),並也曾遮蓋西乃山(出二四15);因此「雲彩遮蔽了他們」,也同樣是影射以色列人的祖先們在西乃山上所經歷過的天主救援性的臨在(參閱:路一35)。
雲中的聲音
「雲中的聲音」就是「天主的聲音」,同樣表達的天主的顯現,內容則是勸勉在場的三位門徒:「你們要聽從祂!」這裡影射梅瑟在臨終前對以色列子民的宣告:「上主,你的天主,要由你中間,由你兄弟中,為你興起一位像我一樣的先知,你們應聽信他。」(申十八15)這個容貌改變的耶穌就是天主的「愛子」(參閱:瑪三17),是上主「由他們(門徒們)的兄弟中」興起的宣講者(申十八18)。
所以,這個來自雲中的聲音其實是對整個事件的詮釋,說明耶穌是天主啟示的宣講者。把這段經文放在較大的福音脈絡下來看便能更清楚地明白,門徒們必須聆聽「苦難預告」(瑪十六21),並透過「耶穌顯容」和「天主顯現」的經驗而得到勇氣接受這個苦難預告。
面對神的反應
三位門徒由於聽到天上聲音而「俯伏在地,非常害怕」。「害怕」是面對神的顯現最普遍的反應,而「俯伏在地與聆聽」則表達對於神的服從和朝拜(參閱:瑪二11,四9)。
復活事件是一切的關鍵
正當門徒們由於看見耶穌改變容貌顯示威嚴而驚駭時,耶穌卻又以平常普通的面貌接近他們,並溫柔地撫摸他們,除去他們的恐懼。由於天上的顯現已經過去,梅瑟和厄里亞也已消失,耶穌已變回此世的、他們所熟悉的面貌,門徒們才敢再次注視祂。當他們下山時,耶穌命令他們「非等人子由死者中復活,你們不要將所見的告訴任何人。」這句話說明,只有在那個時候,人們才會明白「耶穌顯容(顯現)」的意義,同時也說明這是一個和「苦難預告」(瑪十六21)緊密相連的事件。
【綜合反省】
       這段「耶穌顯容」的敘述充滿了猶太文學中的「默示(天啟)文學」,以及舊約中有關「天主顯現」報導的特徵(例如:山上、另一個面容、來自於天上的角色、雲彩以及天主的聲音);經文沒有提供任何具體的資訊(連那座山的名字也沒有記載),門徒們也沒有聽見耶穌和梅瑟、厄里亞談話的內容。因此,整段敘述應該是一個「神的顯現故事」,目的在於說明「耶穌是誰」,並使讀者明白,天主子的光榮必須在苦難中才能被正確地瞭解。

文章轉載:http://www.ccreadbible.org/Members/Bona/ccreadbible/maindata/2014/03/2014-03-16.html

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02 - 承行主旨


02 - 承行主旨

路一38
瑪利亞說:「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
 
幾乎所有的基督徒都對這句經文耳熟能詳。當天使佳播前來告訴瑪利亞,她蒙天主召選為耶穌基督的母親,並說明這事將如何成就之後,瑪利亞便以這句話答覆天使。
但是瑪利亞在「天使報喜」時答應「承行主旨」的意義絕非只是「喜獲麟兒」而已。路加敘述她一生中多次不瞭解自己兒子的言語與行動,她的反應是把一切「默存在心,反覆思索」。耶穌的命運幫助她逐漸明白什麼叫做真正的「承行主旨」,祂面臨苦難死亡時,在山園中向天父祈禱時說道:「父啊!你如果願意,請給我免去這杯吧!但不要隨我的意願,唯照你的意願成就吧!」(路二二42)對瑪利亞而言,「承行主旨」並非只是成為耶穌的母親而已,而是接納耶穌全部的命運,直到十字架下。
我們都願意「承行主旨」,也相信其意義就是接納天父的全部的愛,被天父擁抱在懷中。然而,相信稍有神修經驗的人都曾體驗到,當我們陶醉在天父愛的擁抱中時,心中往往會升起一股莫名的抗拒力量,推開天主的擁抱,不願真正地完全的屬於天主,因為我們由耶穌和聖母的例子清楚知道,完全「承行主旨」包含相當程度的犧牲,甚至自己的性命。
天父的愛是「完全的」,祂也要接納我們的「全部」,要求我們整個人、整個存在完全被包圍在祂的愛內。舊約常用「妒愛」表達天主的愛,意思是不能含有半點雜質。神修生活就是一點點地消除自己對天主的愛所懷有的抗拒,在天主的擁抱中逐漸地放鬆自己,全心信賴地和瑪利亞一起柔聲回應:「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和耶穌一起勇於答覆:「願你的旨意承行!」

文章轉載:http://www.ccreadbible.org/Members/Bona/For-Bible/bible-subject/bible-spirituality/02

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09-03-2014 主日


四旬期第一主日

耶穌受試探 【福音:瑪四1-11】
  1. 那時,耶穌被聖神領往曠野,為受魔鬼的試探。
  2. 他四十天四十夜禁食,後來就餓了。
  3. 試探者就前來對他說:「你若是天主子,就命這些石頭變成餅吧!
  4. 他回答說:「經上記載:『人生活不只靠餅,而也靠天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
  5. 那時,魔鬼引他到了聖城,把他立在聖殿頂上,
  6. 對他說:「你若是天主子,就跳下去,因經上記載:『他為你吩咐了自己的天使,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
  7. 耶穌對他說:「經上又記載:『你不可試探上主,你的天主!』」
  8. 魔鬼又把他帶到一座極高的山頂上,將世上的一切國度及其榮華指給他看。
  9. 對他說:「你若俯伏朝拜我,我必把這一切交給你。 」
  10. 那時,耶穌就對他說:「去吧!撒殫!因為經上記載:『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唯獨事奉他!』」
  11. 於是魔鬼離開了他,就有天使前來伺候他。
【經文脈絡】
教會邀請全體信友在四旬期第一主日的感恩禮中,一起聆聽耶穌受洗之後,正式展開公開生活之前,在曠野中遭受試探的敘述。今年是甲年,因此主日福音選自瑪竇的版本(瑪四1-11)。瑪竇和路加的敘述相仿,經文的結構非常簡單,在開始和結束各有一個簡單的導言和結語,中間就是魔鬼三次試探耶穌的敘述。就形式而言,是他們之間的三段對話。就內容而言,三個試探的程度逐漸升高、一個比一個更為險惡:首先是解決飢餓的困境,其次是由聖殿高處跳下,最後則是普世性的王權。
「聖神」的帶領
耶穌受洗時,「天主聖神有如鴿子降下,來到他身上」(瑪三16),從此聖神就成為耶穌一切行動最根本的驅動力,首先將他「帶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魔鬼」代表相反天主之神的「神靈」,表達不斷與天主和人作對的角色(參閱:約二1)。
「曠野」
這裡所提到的「曠野」應該就是指約旦河下游,離河岸稍遠的荒涼之地;但「曠野」對以色列民族還有深刻的象徵意義:它是「惡神」出沒的危險之地,然而也是克己苦修,特別接近天主的處所。
四十晝夜禁食
「耶穌禁食四十晝夜」的敘述使人想起,梅瑟曾上到西乃山,在天主面前停留四十晝夜(出二四18),這個關連表達耶穌目前的禁食特別接近天主。教會傳統上舉行的四旬期,便是呼籲全體基督徒效法基督的榜樣,努力悔改做補贖。
「四十」是舊約傳統中具有最高度象徵意義的數字,除了當上主藉著梅瑟將他們由埃及救出時,曾在曠野裡考驗他們四十年之久,還有無數個與四十相關的事件(參閱:出二四18,三四28;列上十九8)。
天主子
魔鬼連續三次的試探其實都是攻擊耶穌的「天主子」身份,前兩次誘惑都提到這個稱號,第三個誘惑沒有直接提到這個稱號,乃是因為引誘耶穌「朝拜魔鬼」的要求,當然不能直接使用這個稱號,但卻包含了對這個身份的挑戰。「天主子」稱號表達天父和耶穌的特殊關係(瑪三17,十七5),是基督徒對默西亞耶穌的信仰(參閱:瑪十六16,二六63)。
人生活不只靠餅
「天主子」耶穌聽從天父旨意,降生成「人」,所以會由於守齋而感受飢餓,魔鬼抓住機會試探耶穌,要求他行一個奇蹟:把石頭變成餅。魔鬼企圖說服耶穌放棄「成全的義德」所要求的服從(瑪三15)。但是耶穌以聖經的話回覆魔鬼,這句話使人想起以色列在曠野中流徙的經歷(申八3),也使人明白:正如天主曾在曠野中考驗以色列子民四十年,並以瑪納飽飫了他們(申八3),天主子也能由天父口中所發的言語得到戰勝一切的力量。
不可試探上主
魔鬼也認識聖經。他把耶穌帶到聖殿頂端高處,要求祂「作秀」般地大展身手(參閱:瑪十二38-39,十六1),在眾目睽睽之下蹤身躍下,並以聖經的話挑釁:上主天主「為你吩咐了自己的天使,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詠九一11-12)然而耶穌卻再次以回憶「出埃及事件」的經文駁斥魔鬼:「你不可試探上主,你的天主。」(申六16)魔鬼誘惑耶穌試探天主,就好像以色列子民在瑪撒試探過天主一般(參閱:出十七1-7;戶二十7-13);保祿也提出相同的「不可試探上主」的勸告(格前十9)。耶穌不僅在此拒絕了這個誘惑,而且在祂受難被捕時,也為了完成天主的旨意而拒絕天使的救助(瑪二六53-54)。
唯獨朝拜事奉天主
最後,魔鬼終於脫下面具露出真面目,把耶穌帶到一座極高的山上,不再使用聖經的話語而直接宣稱:只要耶穌朝拜他,便將眼前的一切普世榮耀權勢都賜給祂。經文中所提的「極高的山」和所看見的「世上一切國度及榮華」只是象徵性的描寫某種情境,相對於「魔鬼的山」瑪竇福音也提到「天主的山」,不僅是耶穌顯聖容的高山(瑪十七1),還有耶穌復活後,也在一座高山上顯示祂的權能,並派遣門徒去給普世萬民宣講福音,這是天主所願意實現的真正「王國」,遠勝於魔鬼所宣稱的王國。
耶穌再次提出以色列子民曠野經驗所得到的教導徹底擊潰試探者:「去吧,撒殫!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唯獨侍奉祂。」(申六13)這句話是出現於最重要的舊約聖經脈絡中:「以色列,你要聽……」和「愛天主」的命令(申六4-5)。
天主時時護佑耶穌
魔鬼被擊敗而離開,隨後就有天使前來伺候耶穌。「天使的伺候」首先表達天使們給長期守齋的耶穌送來食物(參閱:列上十九5-7),然而更是顯示天主一直在祂的兒子身旁保護:耶穌靠著聖神的力量,綑綁了一切反對天主和人的魔鬼,擊潰了一切邪惡勢力(瑪十二28-29)。
【綜合反省】
這段經文敘述耶穌開始進行默西亞使命之初,首先接受一個「試煉」(試用期),主要的目的在說明祂就是受天主聖神推動,執行天父使命的「天主子」,就如在祂受洗之時,天父對祂所做的肯定一樣。對瑪竇福音的讀者而言,「耶穌受試探」和「耶穌受洗」這兩段敘述是揭開耶穌奧秘的關鍵鑰匙,幫助他們認識耶穌的真實身份,瞭解祂公開出現人間的意義。
耶穌充滿聖神,因此,祂能對抗一切錯謬邪惡的勢力,按著「天主子」的身份完全服從地執行天父的使命。基督徒在生活與工作中都經歷到試探(參閱:格前十11-13),然而我們也都擁有天主聖神的恩賜,因此在面對各種試探的時候,應該效法耶穌基督的榜樣。
文章來源:http://www.ccreadbible.org/Members/Bona/ccreadbible/maindata/2014/03/2014-03-09.html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01 - 芥菜子與酵母


路十三18-21
耶穌又說:「天主的國相似什麼?我要把它比作什麼呢?它相似一粒芥子,人取來種在自己的園中,它遂生長起來,成了大樹,天上的飛鳥都棲息在它的枝頭上。」
他又說:「我要把天主的國比作什麼呢?它相似酵母,女人取來藏在三斗櫃中,直到全部發酵。」
耶穌宣講天主的國,祂的行動顯示天國已經來到。然而不論當時或今天人們同樣質疑:耶穌所做的一切真的是那個強大的、普世性的天國的開始?真的是我們所等待、先知們所預言的天國?
「芥菜子」和「酵母」兩個比喻就是針對這個問題所提供的一個答覆。所有的「開始」都是微小的、柔弱的、幾乎看不見的。因此,天主以這麼卑微的方式展現祂的偉大工程,當時的廣大群眾、甚至以色列各層面的領導者都沒有察覺這個事實,也不接受這個事實。這一點實在不足為怪。
但是,至少門徒們應該明白芥菜子與酵母的比喻,領悟「未來」已經開始,天主願意從微末的開端,藉著貧瘠可憐的方法,使祂的救援工程逐漸達於圓滿。這是一個基督徒必須不斷重新學習、重新領悟的真理。
耶穌開始公開生活時,人們說「他瘋了」(谷三21),亞西西的方濟悔改初期,也被人視為「瘋子」,當加爾各達的德肋撒修女離開原本所屬的修會走向垂死之人時,所面臨的也是相同的眼光。
基督徒常常對聖人們英勇的生活態度或作為感到驚訝,發現竟然有人能為信仰而放棄一切,甚至無懼於付出遭受監禁或死亡的代價。其實,真正該驚訝的是「我們的驚訝」!一般人大多願意將自己隱藏在群眾之中,庸祿的生活於陰暗之中,避免被任何人發現。然而,在歷史中總會出現屈指可數的「愚蠢者」或「瘋狂者」,扮演著酵母的角色,他們成為麻木大眾的「靈魂」。他們讓這個世界注目,也往往讓缺乏信心的人感到威脅,因為他們不論在任何時代,都是這個世界上基督徒生活的「反論」!
我們今天缺乏的是「敢」於當芥菜子和酵母的真基督徒!
文章轉載:http://www.ccreadbible.org/Members/Bona/For-Bible/bible-subject/bible-spirituality/01

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02-03-2014 主日


常年期 第八主日

耶穌【福音:瑪六24-34】
24「沒有人能事奉兩個主人:他或是要恨這一個而愛那一個,或是依附這一個而輕忽那一個。你們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錢財。
25為此,我告訴你們:不要為你們的生命憂慮吃什麼,或喝什麼;也不要為你們的身體憂慮穿什麼。難道生命不是貴於食物,身體不是貴於衣服嗎?
26你們仰觀天空的飛鳥,牠們不播種,也不收穫,也不在糧倉裡屯積,你們的天父還是養活牠們;你們不比牠們更貴重嗎?
27你們中誰能運用思慮,使自己的壽數增加一肘呢?
28關於衣服,你們又憂慮什麼?你們觀察一下田間的百合花怎樣生長:它們既不勞作,也不紡織;
29可是我告訴你們:連撒羅滿 在他極盛的榮華時代所披戴的,也不如這些花中的一朵。
30田地裡的野草今天還在,明天就投在爐中,天主尚且這樣裝飾,信德薄弱的人哪,何況你們呢?
31所以,你們不要憂慮說:我們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
32因為這一切都是外邦人所尋求的;你們的天父原曉得你們需要這一切。
33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
34所以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
  • 經文脈絡
這個主日的福音選讀瑪六24-34,屬於「山中聖訓」內容的一部份。「山中聖 訓」的內容是福音作者收集耶穌不同的「語錄」編輯而成,這個篇幅相當大的耶穌演講包含許多不同的主題,在前兩個主日的感恩禮中,我們已經一起聆聽了「真福 八端」與「更大的義德」。這個主日的福音屬於另外一個小單元,談論的主題是「全心事奉天主,尋求祂的國」(瑪六19-34)。
瑪六19-34的內容包含兩個小段落:首先是耶穌教訓門徒不要追求世上的事物 (19-24),形式上由三個「對立」的語句組成:世上的財富或天上的財寶(19-21)、光亮的或黑暗的眼睛(22-23)、事奉天主或事奉錢財 (24);第二個段落是耶穌教導門徒們「不要害怕、憂慮」(25-34)。
  • 事奉「天主」或事奉「金錢」(24)
瑪六24的經文是一個智慧性的諺語。前段:「沒有人能事奉兩個主人:他或是要恨 這一個而愛那個,或是依附這一個而輕忽那一個。」是一種由共同生命經驗累積而成的智慧(老生常談);後段是耶穌應用這個諺語引出來的結論:「你們不能事奉 天主而又事奉錢財。」(24)說明服事天主具有超越一切的絕對性。
「恨」與「愛」、「依附」或「輕忽」是兩組相反的詞句,表達事奉天主與事奉錢財二者之間相互排斥,絕不相容。這樣的表達使聽眾瞭解「錢財」是絕對相反天主的「神」,事奉錢財就等於崇拜偶像!
  • 不要害怕、擔憂(25-34)
這段經文是將從大自然(受造界)取得的「智慧教導」,轉變為提醒與警告門徒的言論。耶穌的目的當然不是要求人放棄努力工作,只要天真而無憂無慮地過活就 好;而是激勵人在生活與工作中信賴天父,相信天主自己必定要建立祂的國。整段經文顯示耶穌(天主)對受造物的愛與對人類的愛,同時也反映出耶穌在世時與門 徒們共同過的「儉樸生活」。整段經文由幾個小主題組合而成:
1.第25節說明「生命」的意義是絕對的,超越一切,當然遠超過食物與衣服的重要性,因此人不應過度憂慮飲食與穿著。
2.接著,26-32節引用「飛鳥」和「百合花」兩個大自然的基本圖像,說明「天父照顧一切」。若沒有天父的照顧,一切努力都是枉然。既然天父連極微小的事物(飛鳥、百合花)都照顧周詳,何況更重要的「人」呢(30)?「擔憂與害怕」是不相信天主的人才面臨的困境(31-32),是缺乏信德的表達。
3.33節是這段經文的第一個小結論:人應該擔心憂慮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要尋求天主的國和祂的義德。「尋求」所表達的是要「努力」建立和天主(父)以及人(弟兄姐妹)共融的團體,也就是教會。
4.最後,34節是第二個小結論,要求門徒們「活在當下」(34)。 經文中的「明天」與「今天」是對立性的表達「未來」與「當下」。耶穌要求門徒們不要為明天憂慮,也就是不要擔心未來,教導門徒們努力活於當下。「明天有明 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這段經文很可能反映了當時的具體生活經驗,因此,讀者也可以明瞭,為什麼「日用食糧」的祈求是如此急迫與重要。
  • 綜合反省
對今日的基督徒而言,耶穌這些簡潔的言語更是發聵振聾的教導,讀者們可以輕易地用來反省自己的信仰生活態度。例如:在主日是否將「參加主日禮儀崇拜」視為第一要務,或是輕易地做了「其他的選擇」?
其次,基督徒得在生命中不斷地練習,全心倚靠天主。相信基督徒當然明白,應該努力工作,雙手操勞賺取生活必須;但是更該相信,一切都在天主手,不可因為不必要的操心掛慮或貪得無厭,而操勞過度,甚至忘記崇拜天主的光榮職責。

資料來源:http://www.ccreadbible.org/Members/Bona/ccreadbible/maindata/2014/03/2014-0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