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

31-01-2014 春節彌撒

春節彌撒

常年期 第三週(彌撒講道:請點選1請點選2
星期一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二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三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四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五 春節彌撒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六 讀經一 福音

春節彌撒讀經
逾越節的法律
讀經一:出十二1-5、14

上主在埃及國訓示梅瑟和亞郎說:「你們要以本月為你們的正月,為你們算是一年的首月。你們應訓示以色列會眾,本月十日,他們每人照家族準備一隻羔 羊,一家 一隻。若是小家庭,吃不了一隻,家長應和附近的鄰居按照人數共同預備,並照每人的飯量估計當吃的羔羊。羔羊應是一歲無殘疾的公羊,要由綿羊或山羊中挑選。 這一天將是你們的紀念日,要當作上主的節日來慶祝;你們要世世代代過這節日,作為永遠的法規。
釋義(彭龍英)
本日經文是有關逾越節的法規。天主在埃及遍地降下可怕的第十災,法郎再也無法阻止梅瑟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事奉上主。因此,逾越節成了紀念天主拯救選民出離埃及、重獲自由的節日。
逾越節原是家庭的節慶,是在家庭裡慶祝的,由家長主持。後來,以色列人開始把崇拜的儀式集中在耶路撒冷,逾越節也就逐漸變成了朝聖的慶節,並在聖殿內舉行。耶穌時代的猶太人前往耶路撒冷即為過此節日(參閱:路二41),而逾越節羔羊則是在聖殿內祭殺(申十六5-6)。
耶穌由死到復生就是一個偉大逾越的奧跡,使基督徒得以分享這奧跡,亦即從罪惡奴役的死亡中進入了新生和自由。

尋求天主的國和祂的義德
福音:瑪六31-34

耶穌向他的門徒說:「你們不要憂慮說:我們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因為這一切都是外邦人所尋求的;你們的天父原曉得你們需要這一切。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所以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
釋義(彭龍英)
「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是本日經文的中心。因為基督徒蒙召就是要進天主的國,並要讓這國在我們中間實現。「明天有明天的憂慮」與「一天 的苦足 夠一天受的了」二句,是猶太格言,作者將這二句連接在一起,就是要奉勸跟隨主的人,應依恃天主,不必擔憂明日的事,這是從消極面來觀之。
積極面來說,一個活出福音的人,必將天主的旨意看為人生目標努力以赴,只須為每天最少的需要作準備即可。凡尋求天主的國和祂正義之人,就不會操心自己的未來如何。
反省
世人所求所關注的不外是福、祿、壽,身為基督徒的我也關注這些嗎?
對於天主的事業,我投身付出有多少?

文章轉載:http://www.ccreadbible.org/Members/Bona/ccreadbible/maindata/2014/01/2014-01-31.html

2014年1月25日 星期六

26-01-2014 主日

常年期第三主日

耶穌宣講福音、招收門徒【福音:瑪四12-23 】
12    耶穌聽到若翰被監禁以後,就退避到加里肋亞去了;
13    後又離開納匝肋,來住在海邊的葛法翁,即住在則步隆和納斐塔里境內。
14    這應驗了依撒意亞先知所說的話:
15    『則步隆地與納斐塔里地,通海大路,約但河東,外方人的加里肋亞,
16    那坐在黑暗中的百姓,看見了皓光;那些坐在死亡陰影之地的人,為他們出現了光明。』
17    從那時起,耶穌開始宣講說:「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臨近了。」
18    耶穌沿加里肋亞海行走時,看見了兩個兄弟:稱為伯多祿的西滿,和他的兄弟安德肋,在海裏撒網,他們原是漁夫。
19    他就對他們說:「來,跟隨我!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
20    他們立刻捨下網,跟隨了他。
21    他從那裏再往前行,看見了另外兩個兄弟:載伯德的兒子亞各伯和他的弟弟若望,在船上同自己的父親載伯德修理他們的網,就召叫了他們。
22    他們也立刻捨下了魚船和自己的父親,跟隨了他。
23    耶穌走遍了全加里肋亞,在他們的會堂內施教,宣講天國的福音,治好民間各種疾病,各種災殃。
【經文脈絡】
禮儀年甲年的主日福音基本上選讀瑪竇福音,從這個主日開始我們將在感恩禮中順序地誦讀瑪竇福音。這個主日的福音敘述耶穌開始公開生活的情形,經文共分為兩 段:首先是一段過渡性的敘述,描寫耶穌由猶太地區回到家鄉加里肋亞(瑪四12-16),接著報導耶穌所宣講的核心訊息(17),以及招收首批門徒的經過 (18-23)。
避難
耶穌公開生活開始於若翰被監禁以後,福音敘述耶穌因得知這個噩耗而「退避到加里肋亞」,似乎是為了躲避可能遭受的危險,情況和若瑟由猶太地區退避到加里肋亞非常相似(瑪二22)。就如當時若瑟來到納匝肋住下,耶穌現在也「離開納匝肋,去住在海邊的葛法翁」(13)。
葛法翁
學者透過考古研究已挖掘出「葛法翁」這個村莊,它位於約旦河注入加里肋亞湖入口的西方大約四、五公里處。在耶穌的時代,葛法翁是一個擁有海關以及駐軍的邊界大城;在更早的時代,此處是則步隆和納斐塔里支派居住的區域,這個情況使瑪竇可以在此連結上古老的先知預言。
天主的救援計畫
瑪竇曾以「聖經應驗」來說明耶穌是「納匝肋人」(瑪二23),他用相同方式解釋,耶穌來到葛法翁也完全是遵照天主的救援計畫:「則步隆地與納斐塔里地,通 海大路,約旦河的另一邊,外方人的加里肋亞,那坐在黑暗中的百姓,看見了皓光;那些坐在死亡陰影之地的人,為他們出現了光明。」舊約先知書的經文(依八 23~九1)所指涉的情況,被瑪竇「量身打造」地轉嫁至耶穌出現的情境中。
先知書預言的意義
依撒意亞先知書的經文原是一個許諾,對象是主前第八世紀由於亡國而被擄往亞述的以色列子民(參閱:列下十五29),預言黑暗中將有光明照耀,受侮辱者將重新得到榮耀,一位「達味後裔」將拯救釋放他們(依九5)。
名詞解釋
先知書中的「約旦河對岸」原是指約旦河西岸,則步隆與納斐塔里支派居住之地;在瑪竇的經文中則變成指約旦河東岸的區域(因此思高本聖經直接翻譯為「約旦河 東」)。在耶穌的時代這地區也有許多猶太人居住(參閱:瑪四25);先知書稱這個區域為「外方人的加里肋亞」,因為當時此地絕大部分的居民是來自外邦的移 民。「通海大路」原本所指的大概是由大馬士革向西通往地中海沿岸的大道;而在福音中則是指沿著加里肋亞海向東延伸的商旅道路。
瑪竇經文的意義
無數的民眾由整個加里肋亞區域來到耶穌前(瑪四13、25),他們聆聽耶穌宣講的福音,就有如看見照亮死亡陰影的皓光(參閱:路一78-79)。瑪竇在此已經預先看見新的天主子民時代,外邦人民也屬於這個新的天主子民。
核心的喜訊
耶穌在公開生活之初便宣告祂帶來的核心喜訊:「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臨近了。」(瑪四17)這段經文和馬爾谷的記載相似,但沒有收錄「時期已滿」這句話, 因為根據瑪竇的敘述脈絡,在耶穌受孕與誕生時,先知的預言就開始實現;對瑪竇而言,若翰洗者已經屬於「救恩圓滿實現」的時代。耶穌和若翰一樣要求人民「悔 改」(參閱:瑪三2),然而二者之間的區別仍是十分明顯:若翰呼籲人民悔改,以避免遭受嚴厲的審判(瑪三8-10);而耶穌的宣講則告訴民眾,悔改就是 「相信福音、接受天主所提供的仁慈」(參閱:瑪十一20-21)。
天國
「天國」是瑪竇福音最主要的概念之一。「天」是猶太文化信仰中對於「神」的另一種描述方式,所謂「天國」就是天主為王的領域,表達人民決定性地享受平安救 援的情境(參閱:依五二7)。整部福音顯示,天國並不是外在於耶穌、或只是祂所教導的某個「物件」;「耶穌的臨在」本身就是天國。天國是難以言說的,因此 只能用比喻加以描述,使讀者發現天國的恩寵性,激發讀者對天國的渴求。隨著耶穌的出現,天國也充滿活力地展露曙光,透過福音順序報導耶穌言行事工,天國的 意義也越來越清晰地呈顯出來。
漁人的漁夫
耶穌一開始公開生活就立刻招收門徒。西滿和安德肋在撒網捕魚時聽到耶穌的召喚,當下便拋棄漁網,甚至等不及收網看看魚獲結果,立刻跟隨了耶穌。他們在耶穌後面跟隨,學習成為「漁人的漁夫」,靠著耶穌的許諾,他們將協助耶穌爭取更多的人進入天國。
新的「家庭」
耶穌所召叫的第二對兄弟是載伯德的兒子。當時,他們正和父親在船上修理漁網,聽到耶穌的召叫,便立刻離開船和他們的父親,跟隨了耶穌。跟隨耶穌的意義是放 棄直到如今所從事的職業、生活方式與家庭(參閱:瑪十九29),成為耶穌門徒,也就是進入一個新的「家庭」(瑪十二49-50)。
【綜合反省】
瑪竇有關耶穌展開公開生活的敘述,顯示耶穌的出現是天主救援計畫的實現,天主在舊約中一切的救援許諾,隨著耶穌的生活,一步步地達到圓滿實現。
耶穌邀請人參與祂的救援使命。「每一個人」都被召叫成為天國的見證者,聽見耶穌的召喚時,必須立刻回應、毅然決然地服從。然而,這是一般性的意義,並不要 求基督徒團體的每一個成員都放棄一切;但有些人得到特殊的召叫,以絕對的方式跟隨耶穌,在這種情況中,放棄財產、甚至與自己的家庭分離也是必須的(瑪十 34-37)。

文章轉載:http://www.ccreadbible.org/Members/Bona/ccreadbible/maindata/2014/01/2014-01-26.html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25-01-2014 聖保祿宗徒歸化

1月25日 聖保祿宗徒歸化

常年期 第二週(彌撒講道:請點選1請點選2
星期一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二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三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四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五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六   1月25日 聖保祿宗徒歸化 讀經一 福音

保祿在耶路撒冷的辯護
讀經一:宗二二3-16
保祿對民眾說:「我原是猶太人,生於基里基雅的塔爾索,卻在這城裏長大,在加瑪里耳足前,對祖傳的法律,曾受過精確的教育;對天主我也是熱忱的,就 如你們大家今天一樣。我曾迫害過這道,直到死地;不論男女,逮捕綑綁送入獄中;就是大司祭和整個長老團,都可給我作證;我從他們那裏領了給弟兄們的文書, 往大馬士革去,有意把那裏的這樣的人加以逮捕,帶到耶路撒冷來處罰。當我前行臨近大馬士革時,約在中午,忽然天上有一道大光,環射到我身上,我便跌在地 上,聽見有聲音向我說:掃祿,掃祿!你為什麼迫害我?我回答說:主,你是誰?他向我說:我就是你所迫害的那個納匝肋人耶穌。同我在一起的人,只看見那光, 卻聽不見那對我說話的聲音。我說:主,我當作什麼﹖主向我說:你起來,往大馬士革去,在那裏有人要告訴你,給你派定當作的一切事。由於那光的炫耀,我看不 見了,就由我的同伴用手領著,進了大馬士革。有個人名叫阿納尼雅,是虔誠守法的人,所有住在那裏的猶太人都稱譽他。他來見我,站在旁邊向我說:掃祿兄弟, 你看見罷!我當時向他一望,就看見了他。他說:我們祖先的天主,預揀了你,叫你認識他的意願,看見那位義者,並由他口中聽到聲音,因為你要向眾人,對你所 見所聞的事,為他作證人。現在你還遲延什麼?起來領洗,呼求他的名,洗除你的罪惡罷!
釋義(彭龍英)
這篇讀經是保祿在耶路撒冷向猶太群眾自我辯護的內容,說明他如何成為基督徒的經過。他先介紹自己的出身和從前在猶太教團體中的身份,提及自己如何迫 害基督徒。接著憶述在大馬士革的遭遇,道出主耶穌召叫他成為一名基督徒,並要他在眾人面前為祂作證。關於保祿的歸化的事,有阿納尼雅為此作證。

福音:谷十六15-18
那時候,耶穌顯現給十一位門徒,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但不信的必被判罪。信的人必有這些奇蹟隨著他們:因我的名驅逐魔鬼說新語言,手拿毒蛇,甚或喝了什麼致死的毒物,也決不受害;按手在病人身上,可使人痊癒。」
釋義
馬爾谷福音原本結束於第十六章第8節,後人因受其他福音敘述的影響,加上第9節以後的內容,補充一些有關耶穌復活後顯現的報導。今天的福音選自谷十六15-18就是屬於這段補充的內容。
經文前半段(15-16)說明敘述復活的耶穌在加里肋亞的一座山上顯現給宗徒,並派遣他們往普世傳播福音,為祂的復活作證。「一切受造物」意思是指 全人類。教會至今仍然承繼這份使命。耶穌的復活使教會明認祂擁有掌管全人類生命的權柄,成為普世的救主。所有的人面對信仰必做出抉擇,接受祂或不接受。然 而得救的條件有二個:一是相信,一是領受洗禮。得救在於進入天主的國,永遠分享天主的恩寵。
後半段福音(17-18)提到信仰基督的人有五種奇蹟伴隨著他們:因主耶穌之名驅魔、說新語言、手拿毒蛇不受害、喝下有毒之物不受損、為病人覆手,可使病人痊癒;信者在自己身上可體會到天主全能的運行,這是天國已經建立的記號。
教會今天選用這段經文慶祝「保祿皈化」,因為保祿實在是這段經文最佳的詮釋。他相信復活並顯現給他的基督,一生致力於為耶穌作證,生命中遭受苦難無數,但也經歷了福音中預許的奇蹟。
反省
我雖多年領洗,是否曾積極為耶穌作證?是否在信靠天主上繼續成長?
在我的生活及周遭能否找到天主臨在的記號?是什麼?

文章轉載:http://www.ccreadbible.org/Members/Bona/ccreadbible/maindata/2014/01/2014-01-25.html

2014年1月18日 星期六

19-01-2014 主日

常年期第二主日

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 【福音:若一29-34】
29 那時候,若翰見耶穌向他走來,便說:「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 者!
30 這位就是我論他曾說過:有一個人在我以後來,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原先我而有。
31 連我也不曾認識他,但為使他顯示於以色列,為此,我來以水施洗。」
32 若翰又作證說:「我看見聖神彷彿鴿子從天降下,停在他身上。
33 我也不曾認識他,但那派遣我來以水施洗的,給我說:你看見聖神降下,停在誰身上,誰就是 那要以聖神施洗的人。
34 我看見了,我便作證:他就是天主子。」
【經文脈絡】
新約四部福音都提到若翰洗者,然而若望福音的敘述和其他福音之間相關性很少;若望福音所強調的重心在於若翰為耶穌作證,以及他如何透過天主所給予的記號認 出耶穌。這個主日的福音選自若一29-34,就形式而言,這段經文是若翰洗者一段「獨白」。福音作者沒有說明若翰洗者講話的對象,並且在若一34採用完成 式語態:「我(已經)看見了,我便作(了)證:祂就是天主子。」透過這種特殊的敘述方式,強調若翰的見證具有超越時空、恆久不變效力。
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
整段敘述有如一幅古老聖像所描繪的情景,其中只有兩個角色:若翰洗者與耶穌。若翰看見耶穌向他走來,便說:「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29)這句充滿讚嘆意味的圖像性語言含有雙重幅度的難題,首先是福音作者的神學訴求,其次則是這個概念在猶太聖經傳統中的根源。
耶穌代人贖罪
若翰的呼喊本身就是基督信仰的表達,認為耶穌死亡的意義是為普世贖罪;這裡所謂的「世罪」是集合性的表達人性整體的罪。若望壹書清楚地傳達了這個思想:「你們也知道,那一位曾顯示出來,是為除免罪過,在他身上並沒有罪過。」(若壹三5)
上主受苦的僕人
初期基督徒團體將「代人贖罪」的思想和關於「上主受苦僕人」的先知話(依五二13-五三12)連結在一起,因為先知書中的詩歌就已經運用「贖罪」和「羔 羊」來描述上主受苦的僕人:這位僕人「擔負著我們的罪」(依五三4),「如同被牽去待宰的羔羊」沈默地不發一語(依五三7)。
真實的逾越羔羊
對觀福音敘述耶穌的最後晚餐恰好是當年的逾越節晚餐,但是若望福音的作者卻將耶穌的最後晚餐提前一天(參閱:若十三1-2,十九31);因此,根據若望福 音,耶穌死亡時,正是猶太人在聖殿中宰殺逾越節羔羊的時辰。藉著這樣的敘述,福音作者刻意地說明,耶穌才是真實的「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
耶穌的「先存性」
若翰說:「有一個人在我以後來,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原先我而有。」(30)這句話不僅說明耶穌已經存在於人民之中,只是尚未被認出來;而更是指出祂最深的根源。洗者若翰的話是見證耶穌的「先存性」,在世界存在之前,祂就「與天主同在」(若一1)。
洗者若翰的職責
若望福音所表達的若翰洗者的圖像也和對觀福音大不相同;讀者所熟習的恐嚇與警告性的審判宣講,在這裡完全看不到任何蹤跡。若望福音中的若翰將自己的職責明 確地縮減為,透過施洗將拯救者耶穌由以色列人民中指認出來:「我也不曾認識祂,但為使祂顯示於以色列,為此,我來以水施洗。」(32)。
辨識的記號
洗者若翰接著說明,他原來也不認識「要來的那一位」,但是天主卻給了他清楚地辨識記號:「你看見聖神降下,停在誰身上,誰就是那要以聖神施洗的人。」(33)這段經文和對觀福音一樣敘述「耶穌受洗」的事件,但仍有其特殊之處,若望福音沒有記載耶穌受洗的過程。
天主聖神的施予者
聖神停留在耶穌身上,顯示祂將是聖神的施予者。這是若望團體已經得到的信仰體驗:在耶穌被高舉之後,祂已將聖神派遣給門徒們。這個事實使我們明顯地看出, 信仰團體的經驗和歷史中洗者若翰宣講的區別,若翰由於熱切地期待末世審判,因此宣講「要來的那一位將以火與聖神施洗」(瑪三11)。
天主的「特選者」
若翰這段證詞的最高峰是隆重地宣告耶穌「就是天主的特選者」(34)!多數學者認為這個翻譯比思高本聖經所翻譯「天主子」更為恰當。大概由於這個頭銜在若 望福音中僅出現這一次,因此被後來的抄寫員改為「天主子」。「特選者」其實就是「特別喜愛者」的另一種說法,而且清楚地顯示依四二1的經文。因此,天上來 的聲音在這裡再次影射上主受苦的僕人,祂是天主的特選者,天主所喜悅的,並且上主的神臨在祂身上。
【綜合反省】
福音作者的目的不在於報導客觀歷史,而是傳達高度的神學與信仰的領悟。天主賞賜洗者若翰的深刻洞察,和人們缺乏認識能力被對立突顯出來。福音作者透過若翰洗者的見證,介紹耶穌在他的作品中隆重登場,並開始啟示自己(啟示天主)的救援工程。
這段經文和教會的禮儀有密切的關連,「天主的羔羊」的呼喊,大概就是若望團體中的禮儀用語;而今日的感恩禮儀,信仰團體也一再被邀請隆重地表達信仰:「請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
真正威脅世界的是罪惡,世界的得救就是從罪惡中釋放出來,「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耶穌基督是真實唯一的救主。這是一種啟示性的洞察,在信仰內才能體驗到天主子對世界的意義。
文章轉載:http://www.ccreadbible.org/Members/Bona/ccreadbible/maindata/2014/01/2014-01-19.html

2014年1月11日 星期六

12-01-2014 主日 - 主受洗節

主受洗節(常年期第一主日)

耶穌受洗【 福音:瑪三13-17】
  • 【節日簡介】
「耶穌受洗」、「加納婚宴」和「賢士來朝」原本都屬於主顯節慶祝的內涵,這個事實雖然在彌撒經文中並不明顯,但卻清楚地表現在「時辰祈禱」之中(參閱:主 顯節第二晚禱謝主曲的對經)。在上世紀末的禮儀革新前,教會為隆重的慶祝主顯節,制訂「主顯八日慶期」(Octave),在第八日慶祝耶穌受洗。雖然禮儀 革新之後只保留了復活節和聖誕節的八日慶期,但也明訂在主顯節後的主日慶祝「耶穌受洗節」,作為聖誕期的結束和常年期的開始。
  • 【福音:瑪三13-17】
13 那時,耶穌由加里肋亞來到約但河若翰那裏,為受他的洗;
14 但若翰想要阻止他說:「我本來需要受你的洗,而你卻來就我嗎?」
15 耶穌回答他說:「你暫且容許吧!因為我們應當這樣,以完成全義。」於是若翰就容許了他。
16    穌受洗後,立時從水裏上來,忽然天為他開了。他看見天主聖神有如鴿子降下,來到他上面;
17    有聲音由天上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 【經文脈絡】
瑪竇福音的作者在頭兩章敘述耶穌童年故事,由第四章17節開始報導耶穌的公開宣講,並在這兩段經文之間安插六個簡短的敘述單元作為過渡性的準備,包含:若 翰洗者的出現(三1-6)、他的宣講(7-10)、預告默西亞的來臨(11-12)、耶穌在約旦河受洗(13-17)、耶穌受試探(四1-11)以及耶穌 回到加里肋亞(四12-16)。前三個單元談論若翰,後三個講述耶穌。福音作者非常巧妙地根據初期教會基督徒的觀點將這兩位連結在一起,使讀者的眼光逐漸 由若翰轉移到耶穌身上。這個主日的福音就是有關二人相遇的精彩報導,重點是耶穌受洗的情況,也就是這個主日慶節所慶祝的核心內容。
  • 瑪竇和馬爾谷的差異
瑪竇認識馬爾谷有關耶穌受洗的報導,他以馬爾谷的敘述為基礎,但也做了雙重的改變:第一,他加入一段耶穌和洗者若翰之間的談話(14-15);其次,天上 的聲音不再以第二人稱的方式稱呼耶穌(「你」是我的愛子),而是以第三人稱的方式(「這」是我的愛子)。瑪竇的編寫使這個發生在耶穌身上的事件成為一種公 開的宣告。
  • 耶穌的決定
在若翰洗者出現宣講之時,「耶穌由加里肋亞來到約旦河若翰那裡」,目的是「為受他的洗」(13)。這樣的敘述清楚顯示,這是耶穌刻意選擇的一條道路,也因此展開祂和若翰之間的談話。
  • 耶穌與若翰的對話
福音作者報導若翰企圖阻止耶穌前來受洗,我們可以由兩個角度來解釋這個情況。從經文的脈絡來看,若翰先前便已承認自己完全居於「更強者」之下(瑪三11),因此他自認「需要受耶穌的洗」(14)。這個解釋預設洗者若翰認識耶穌,並承認祂就是「將要來到那一位」。
從具體的教會生活來看,這段經文的目的大概在於除去初期基督徒團體的疑慮:接受若翰洗禮的人必須承認自己的罪過(瑪三6),那麼為什麼完全無罪的耶穌,竟 然前來接受若翰的洗?接下去耶穌回答若翰的話,便提供了最好的解答。(其實瑪竇福音中含有許多類似的護教性的因素;請比較:瑪十九17和谷十18;瑪二六 61和谷十四58)。
  • 天主的旨意
耶穌要若翰「暫且容許」,好能夠「完全成義」(15)。這是瑪竇福音常用的表達方式,說明天主的救援意志的實現。耶穌接受若翰施洗,表達祂完全遵從天主的旨意,並且和人民站在一起。耶穌的行動也成為最佳榜樣,鼓勵基督徒完全實現天主所要求的義德。
  • 天上出現的異象
福音並未詳細記載耶穌受洗的過程,卻將讀者全部的注意力導向「顯現的過程」。耶穌由水裡上來時,「忽然天為他開了」(16),這是生動的聖經象徵語言,顯 示天主子默西亞帶來了救援(瑪三17)。透過裂開的天空,耶穌「看見天主聖神有如鴿子」降臨自己身上。熟悉舊約的瑪竇福音讀者一聽到這樣的敘述,立刻能聯 想到先知的預言應驗:聖神將充滿默西亞(依十一1-2,六一1;路四18)。「天上的聲音」也間接影射依四二1的經文,天主在祂所喜悅的僕人身上「傾注了 聖神」(參閱:瑪十二18);「鴿子」形象的出現則加強聖神降臨的真實性。
  • 天上出現的聲音
除了這些可見的異象之外,從裂開天上還傳來可聽見的聲音,這毫無疑問是最關鍵的部分,因為這是天主關於耶穌的宣告:「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17)這句話也是影射依四二1中有關天主僕人的話語,天上的聲音沒有採用先知書中的「僕人」,卻直言「兒子」;耶穌也並不是「被選的(僕人)」,而是 「被(天主所)愛的(兒子)」!(參閱:詠二7)這個宣告反映出古老教會的信仰,相信默西亞就是天主子,祂現在即將開始實現天父派遣的默西亞性使命。
  • 【綜合反省】
耶穌在開始公開生活之前受洗,是一個獨特的事件,具有高度的救援歷史意義以及基督論的意義。瑪竇藉著敘述這個事件,將耶穌身份的秘密呈現在讀者眼前。這是 一個天主安排的事件,整個事件的意義從天主開始,藉著從天降下的聖神臨到耶穌身上,天主把祂當作自己的愛子介紹給大家,使祂開始默西亞工程。
由神學看來,耶穌受洗時「天主聖三」同時出現並非偶然,這個形式在福音的結尾正式成為基督徒受洗的禮儀形式。復活的耶穌命令門徒繼續完成祂的默西亞使命,「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受洗。」(瑪二八19)。

文章轉載:http://www.ccreadbible.org/Members/Bona/ccreadbible/maindata/2014/01/2014-01-12.html

2014年1月8日 星期三

伯納德的靈修神學


伯納德的靈修神學

  劉錦昌
(輔仁大學神學院神學碩士,台南神學院哲學、系統神學講師)

前 言
西洋中世紀思想從十二世紀開始興盛,十三世紀步入高峰,在哲學史上形成「士林哲學」的黃金時代;在此一時期歐洲基督徒的靈修活動也同時達到一種高峰 狀態,從整體角度而言,可謂信仰與理性平衡並存。曾任英國坎特布里總主教的安瑟倫(St.Anselm,1033-1109)即是一種平衡的典範,後來的 大雅博(Albert the Great,1206-1280)﹑多瑪斯師徒,以及文德聖師(Bonaventura,1221-1274)都屬於這種類型。不少學者在研究十二﹑三世 紀的基督信仰時,相當看重安瑟倫以降中世紀的哲學理性思想,卻忽略了安瑟倫本身所具有的靈性敬虔傾向,且在文德聖師的心靈哲學之外,多瑪斯的理性思考與神 秘屬靈經驗是同數並重的;同時忘記了也有人稱呼十二世紀上半是光明谷的伯納德(Bernard of Clairvaux, 1089-1153)之時代。1
伯納德在十二世紀的歐洲是一位頗具名聲﹑多種傳奇的人物,連他自己都稱自己為「怪物」(chimera)2,但是他的靈修生活與著作卻反應出一種生 命形態,他的作品擁有特殊風格,獻身的生涯又是如此投入,天主教會史上尊稱他為「流蜜聖師」(doctor mellifluus);3 據說宗教改革的要角馬丁.路德(M. Luther),從伯納德的白白救恩說得到不少安慰,且稱伯納德是「世界上最聖潔的修道士」。4 本文主要根據法哲祁爾松(E.Gilson)選編《聖伯納德-歸向天主的旅程》一書,來探討伯氏之靈修神學兼及他的若干神學思想,藉此分享這位靈修大師的 靈性生命。
第一節 生平與爭議性事蹟
伯納德出生於法國地詠的楓丹(Fontaines Les Dijon),父親戴瑟林(Tescelin)是一位武士,母親亞來德(Aleth)則是名頗有信德的女性;5 伯納德的母親在1104年9月去世,這事讓他非常心痛,母親是啟發他獻身﹑為教會而接受教育的人。1111年伯納德向家人表示要入修道院,家人對他的入院 並不意外,只是不明白他何以不選擇附近而相當富裕的本篤會(Order of St.Benedict),卻意願想當那剛成立不久的熙篤會(Cistercium)修士。6  往熙篤之前,他共找了三十名親人一同起程前往熙篤。這一批往後熙篤的白衣會士,成為來日十二世紀的靈修改革運動的基礎。
雖然伯納德在世時,便享有許多的聲譽,不過歷史學家卻對於他也有不同的評論,中國的學者趙敦華認為伯氏嚴厲鎮壓異教﹑異端的政策,組織第二次十字軍 東征﹑倡導成立異端裁判所,可以說是中世紀專制主義的象徵;7 也有學者以比較溫和的語氣來說上述這些事情,伯納德是受到教宗的委託,而自己忍受屈辱;8 任達義則指出關於伯納德與阿貝拉(P.Abelard, 1097-1142)之間的神學爭論,部分有情緒的成分,但是也有「很不願而滿懷憂傷」的因素;9 依照甘蘭(Cayre)的想法,當教宗依諾增二世(InnocentⅡ)時,產生兩位教宗的教廷分裂狀態,伯納德居中周旋八年的經驗,應該是造成他後來對 分裂異端相當嚴厲的原因。10
西元1115年伯納德受斯提凡.哈丁(S.Harding)院長之命,出任克勒窩(Clairvaux意即「光明谷」)修院第一任的院長之職,而 「這座新成立的修院,一開始就以體驗曠野會祖的精神為己任,操練著非凡的神修。伯納德更是身體力行,作眾修士的表率」11,他的一生整個的生活,可以說都 是本著熙篤的精神﹑聖本篤(St.Benedict,480-547)《隱修會規》的藍圖在進行。
第二節 熙篤會與光明谷修院的靈修特色
歐邁安(J.Aumann, O.P.)在《天主教靈修學史》中對於熙篤會的靈修有下列的敘述:
  1. 保持最原始純樸與嚴謹的修道方法(包括恢復體力勞動)
  2. 長期靜默,避免積聚財富(實踐貧窮與苦修)
  3. 擺脫世俗與盡量按著字面意義來遵守本篤規則
  4. 完全委身於禮儀祈禱的生活
  5. 具有末世性質的生活方式,但對受造物保持深刻欣賞之心
12
而熙篤的靈修特性,我們可以說幾乎都在伯納德與光明谷修院的生活中體現了出來,這是所謂「熙篤的赤貧」,他們「不但在衣食上,表現貧窮,而且房屋建 築,聖堂的佈置,甚至在聖教禮儀上,處處崇尚貧窮」。13 這樣的生活形態竟然在當時的歐洲掀起一股浪潮,此反應出人心之所向;1153年伯納德逝世時,根據記錄顯示,光明谷修院的「子院」已經發展到至少有一百六 十座的數字,而經過改革的熙篤會也有三百五十座之多。14 伯納德與熙篤會士不只是自顧個人靈修,他們積極參與教會與社會的公共事務,也唯有如此才能帶動整個世界歸向上主。過去我們對於基督教會的隱修士或者修道團 體總有一種誤解,以為他們是一群離世隱居而不食人間煙火的孤僻之人,對人間無所貢獻;現在我們從伯納德的生平和參與公務,可以明白隱修會士的積極一面。國 內的歷史學者羅漁教授曾在《中古之光-修道士對文化的貢獻》書中如此描述伯納德的社會角色:
偉大神秘學者,首推熙篤會院長聖伯納德,他真可稱為中世紀神秘學之父,其信心活潑而深刻,神學著作豐富而文辭優美,尤以對聖母的佈道詞,洋溢著赤子 孺慕之情,因而享有「暢流(流蜜)博士」(Doctor Mellifluus)的榮銜。為德國新教名批評家哈爾納克(A.von Harnack 1851-1930)譽為「十二世紀之宗教天才」。他支持教會革新運動,為著名的佈道家,第二次十字軍的興起是賴他三寸不爛之舌之功。所著拉丁詩歌,迄今 一些仍為天主教及新教教堂所詠唱。15 虔誠的隱修會士生活與支持教會革新運動並不矛盾,十二世紀伯納德的改革運動遍及神職與信徒兩界,也深及棘手的教會政治與行政問題,可說「整個教會的 利益,至死縈繞在他的心靈上」;16伯納德身上有一種能力,根據《聖伯納德-歸向天主的旅程》一書的作者所指出,伯納德有一項特質,「聖伯納德精神,最顯 著的特點,是能使本質上,不同的方法,以及除非在最高完成階段,不能相容的才能,取得完備的和諧」17,這是一種統合的藝術,將對立的事物予以圓融;當然 統合的前提是不能分裂,且不是異端觀點。為他人而言,或許這是一種幾近極端兩造的偏峰,但是在伯納德來說,隱修/入世﹑靜默祈禱/佈道演說﹑離世而居/參 與公務等只是一體的兩面,並不衝突,他自在於其中。二十世紀出名的隱修者牟敦(Thomas Merton)則指出,熙篤會士很少純默觀者,反而他們的生活太積極,太多工作要做,熙篤會士的生活是一種「活動的默觀」。18
牟敦曾在他的自傳《七重山》裡頭,如此來描述他所了解的熙篤會:
熙篤會生活的邏輯和世俗生活的邏輯完全相反。世俗上,人人要出人頭地,最超卓的人就是那站在眾人之上,引得注意的人。而隱士從世俗中隱退,不是減損 自己,而是使個人更完滿﹑更真﹑更成全的自我,因為他的人格在精神上﹑內在的秩序上成全了。而與天主-一切成全的原則-契合。19 但是,熙篤會這種生活的邏輯與靈修不是逃避世俗生活,而是一種轉化﹑悔改﹑更謙卑的流露。甫於1996年逝世的本世紀靈修學作家亨利.盧雲 (H.Nouwen,1932-1996),在1974至78年間,曾在紐約熙篤會的修院居住一段時間,與隱修士們一同工作﹑生活,他也在1981與82 年期間,到過拉丁美洲和窮人一起學習生活,對此,盧雲的喜好者嘉為(J.Garvey)指出,「一個寫以東正教的聖像祈禱的盧雲,和一個寫中美洲需要正義 的盧雲並不互相矛盾」20;對盧雲來講,表面上似乎存在著兩種不同的靈修學:
個人主義化.化約式的靈修學:傳統的靈修學-過去盧雲所熟悉﹑介紹的靈修學
自己.連結貧苦大眾的靈修學:解放的靈修神學
真正的是,盧雲他從拉丁美洲的生活中體驗到,一旦將社會意識灌注入傳統靈修生活之中時,可以讓我們對傳統屬靈的美德如謙卑﹑順服等有更新的理解,且 以更謙卑與學習的心情來回應受苦基督的呼召。21 這種解放的靈修,與傳統或者比較偏個人式的靈修,看來似乎很不相同,其實兩者未必便是對立衝突的;而牟敦與盧雲的情況可以幫助我們,用更具彈性﹑兼容的觀 點來了解伯納德的靈修,這可說是一種「視域」(horizon)的融合,也讓我們發現伯納德靈修的特質。
熙篤會與伯納德的靈修,是和貧苦的大眾相連結的那種耶穌型的解放靈修,這使得熙篤靈修得以從自閉式個人主義化靈修的弊端中脫離,且也不淪為世俗化的宗教生活。
第三節 伯納德的靈修神學
甘蘭在論伯納德的靈修學時提到一點,因為靈修是人與上主結合的努力,所以他認為伯納德的靈修學有一支點,就是以恩寵與自由意志的神學理論來為其支 撐,而伯納德此一恩寵與自由意志的理論基礎是來自奧古斯丁(St. Augustine)。22 靈修神學與靈修學有所不同之處乃在於,靈修神學是以清楚的神學預設或基礎來討論基督徒靈修的種種,也從神學的角度來探討靈修課題;此外,我們需要記得伯納 德相當慣用靈意解經的方法,這也是形成其靈修神學特色之一。我們主要分三項來敘述伯納德的靈修神學:一、恩寵與自由意志;二、靈修的課題;三、密契思想 (mysticism)。
(一)恩寵與自由意志
我們知道馬丁.路德在救贖論與恩典論的思考上曾受到伯納德影響,而伯氏是在1127年寫《論恩寵與自由意志》此一小冊子。伯納德對這個問題的基本立場相當清楚,他說:
天主聖寵,在我身上所起的作用,我聲明,我發現天主聖寵,在行善中,又感覺是聖寵扶持我,最後有賴聖寵,促使我完成該項善功。23 伯納德他主張說自由意志的任務就是得救,為完成救贖的工程,需要恩寵與自由意志兩者缺一不可,上主是施行救贖者,自由意志是接受救贖者。因此,自由意志也可被視為恩寵的合作者;但是需認清連「我有心善行」,這已經是由於上主的恩賜,而不在於人的努力,伯納德告訴我們說:
好思想﹑好意願﹑好行為,都是上主在我們身上完成的:第一件,當然不需要我們,第二件是偕同我們,第三件是藉著我們。…我們得救的開端,無疑是來自 上主,絕不可是借助我們,也不可能是偕同我們。但同意與實行,雖不出自我們,卻又離不開我們。…我們自己絕不能發出良好的意願…切不可因為思想﹑同意與行 動,都是在無形中,在我們以內,經常發生的,就把它們歸於我們的意志,因為意志是軟弱的;更不可能認為是上主不得不這樣做的,…這只能歸於上主的聖寵,因 為上主充滿恩寵。上主的聖寵,在人的思想中撒下種子,啟發人的自由意志,改變人的感情,糾正感情的偏差,增加人的力量,引導他發出實際行動;在行動中維護 他,使他不致出差錯。聖寵與自由意志一起工作,最初是啟發人的思想,然後在同意與實行時陪伴他。聖寵啟發人的目的,正是讓他以後同自己合作。不過先由聖寵 單獨開始,而後是由聖寵與自由意志共同完成。二者是共同工作,不是各做各的,是雙方同時的工作,不是輪流工作,每一個程序都是共同操作。…雙方用單一的工 作,共同完成全部工程:自由意志做的是全部,聖寵做的也是全部,全部在自由意志內,同樣全部由聖寵完成。24 伯納德指出,意志的自由與下列三種自由需加以區別:
1.擺脫罪惡的自由       本性的自由→勝過獸類
 Libertas a peccato
2.擺脫痛苦的自由       恩寵的自由→勝過肉身
 Libertas a miseria
3.擺脫必然的自由       生命的自由→勝過死亡
 Libertas a necessitate
意志的自由不論在惡人或善人身上,都是同樣的不多也不少沒有區別,人都有擺脫必然(強迫壓力)的自由;我們行善乏力是缺乏擺脫罪惡的自由,意志受到 了限制,但並非全然毀滅,人願意行善可見他的意志是好的,這一方面意志是自由的,而另一方面卻做不到自己所願意的事,被罪惡所俘虜,缺乏擺脫罪惡的自由; 但是,當人接受上主恩寵後,獲得擺脫痛苦的自由,也叫「稱心如意的自由」(Liberum complacitum),此乃少數人在默觀的神魂超拔中所能初嚐的滋味。25 這是伯納德為協調恩寵與自由意志同時都有作用,他所做的說明;而伯納德論恩寵與自由意志的學說上承奧古斯丁思想,下啟宗教改革時期的路德﹑加爾文 (J.Calvin, 1509-1564)「因信稱義」之神學(強調唯獨上主恩寵)。
(二)伯納德的靈修觀
在這一小段裡,我們討論伯納德所提醒的謙遜﹑愛德﹑祈禱等三項與靈修攸關的課題;而此三項課題的討論我們各根據聖師的三本著作來進行,即《論謙遜及驕傲的等級》、《論愛上主》與《論思考》。
 1.謙遜
1124年左右,伯納德完成《論謙遜及驕傲的等級》此處女作;甘蘭認為聖師的靈修主張所看重的是「進步律」(La loi du progres)-更成全的上升,而在上升之方法中,伯納德最致意的乃謙遜。26 謙遜是尋找上主的基本態度,缺乏謙遜,來談尋找上主,往往只不過是一種騙人的假像,謙遜並不是不自然的、強制的矯揉造作,而是一條導向真理的道路。伯納德 認為,當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之時,「道路」所指的就是謙遜,謙遜能引人歸向真理。27 有了謙遜的操練,才能提高到默觀真理的奧秘境界,一旦達到謙遜的高峰,便可與真理相會;謙遜首先是認清自己沒有自救的能力,沒有能力去救別人,28 這是聖師所深深體會的人性真理,其神學人學(theological anthropology)恩寵的原則,因為謙遜使人真正認識自己﹑輕視自己,而真理就建立在謙遜的頂端-通過十二等級謙遜的道路來達到,完全的謙遜就是 認識真理,真理所賞賜的乃是謙遜的人,伯納德引用《彼得前書》五章5節:「上主…賜恩給謙卑的人」的話來贊助自己的說法;29 他指出登上謙遜的第十二級後便可達到真理的第一級,當人在自己身上發現了真理時,同時就在真理中找到自己,接著心境隨著上升,提高到真理的第二級-認識自 己的軟弱而同情他人,當自己的心靈打掃乾淨時,藉著默觀而登上真理第三級。30 至於驕傲也有十二級,表現的樣子即:好奇﹑思想輕浮﹑尋求歡樂﹑自我表現﹑行給人看﹑傲慢自大﹑搶奪功勞﹑辯護己惡﹑假裝認罪﹑公開反抗﹑肆無忌憚﹑習於 為惡。31
 2.愛上主
祁爾松認為《論謙遜及驕傲的等級》所描述的是,人走向上主最初的若干階段,謙遜必然引領人認識自己,然後也必定引領人愛上主 ,而《論愛上主》此一小冊子,所敘述的乃歸向上主的第二階段;32雖然這是一本小冊子,卻花了伯納德十多年的歲月(1126年~1141年)才加以完成, 指名獻給教廷的國務卿愛邁理克(Aimerico)。在文中,伯納德將愛分為四種等級:
愛的第一級:為自己而愛自己-非個人主義
愛的第二級:為自己而愛上主-得到上主恩寵協助而愛上主
愛的第三級:為上主而愛上主-嚐到上主甘飴受到吸引 體驗上主慈愛
愛的第四級:只為上主而愛己-純潔的愛 主旨承行 非人自力可達
伯納德這篇論愛的文字中,流露出不少奧古斯丁追求對上主之愛的影子;在伯氏他的《雅歌》講道詞中,也曾將愛的深度﹑最高點表現無遺。甘蘭稱四種愛 為:私愛(L'Amour propre)﹑利愛(L'Amour Mercenaire)﹑子愛(L'Amour filial)﹑純愛(榮光之愛),有助於我們對愛的四種層次之理解;而這一切都靠聖神恩寵來「聖化」此愛,使其歸向上主。33曾經有天主教學者指出,伯 納德在《論愛上主》中強調的是發自人本性之愛,而在《雅歌》講道集裡頭所主張的則是忘我之愛,可見他的學說並不一貫;對此問題祁爾松在《中世紀哲學精神》 一書裡頭附有一篇短文,討論熙篤會的密契論其一貫性問題,祈氏告訴我們早在1125年伯納德的神秘學著作《愛德書簡》當中,「本性之愛」與「忘我之愛」兩 種見解已經同時出現,而且在《論愛上主》中,也發展了忘我之愛的觀點。34 在此我們引用一段描繪伯納德個性的書寫,好讓我們對他的思想特質有更貼切的把 握:
在他的所有著作和論辨文章中無不顯示出一位非凡人物的獨有魅力:充滿對上帝之愛的激情,寬厚而又激進,脆弱而又堅強,積極主動而又善於沈思,先天的神秘主義傾向,無私因而往往不妥協,廣交朋友而又對敵人毫不留情。35 他具有一種先天罕見的辯證綜合的能力,在其他思想家來說或許是衝突的見解,對伯氏而言卻是顯露他的超越能力之所在,其實這也是他已經體會到最高層次 愛的滋味點滴之表達,因為「將有一日…肉體之愛將被吸收在靈性的愛內,現在屬於我們人性的一切眷戀,都將變成為神靈的(上主情感)」36。上主對人類的 愛,表現在耶穌基督所說浪子回頭慈父寬納的比喻中,也表現在「道成肉身,住在我們當中」的吊詭真理上,而這也是伯氏所領受的「上主之愛」-起於人類本性又 超越人類本性的忘我﹑純潔之愛-由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
但愛上主並非一步登天的事,需要層層而上,非靠己力乃是謙遜與上主同行,伯氏在《論我們愛上主的三種方式》這篇講道中,分析申命記六章5節「你們要盡心﹑盡性﹑盡力,愛主你的上帝」的經文意義:
盡心的愛:與誠懇的感情相符合 由盡性的愛陪伴 藉這種愛使人對有肉身的基督發生愛的感情而祈禱默想 肉體之愛
盡性的愛:與理智的判斷(目的)相符合 由勇敢熱情之力陪伴 注重智慧﹑公義﹑真理﹑聖潔 理智之愛
盡力的愛:與堅強而有力的意志相符合 是理智之愛達到完全的地步(聖神力量的協助,充滿聖神) 屬靈之愛     37
可見需要上主恩寵﹑自由意志﹑靈修的配合,才能達到愛上主的境界。
 3.祈禱
《論思考》是伯納德晚年的作品,寫於1149年至1153年之間,拉丁文De Consideratione一詞除了「思考」的意義外,尚有觀察﹑反省﹑慎思等意思,是寫給出身於光明谷修院的教宗歐日尼三世(Eugenius Ⅲ,1145-1153在位),希望成為教宗的座右銘;可惜在作品完成當年,教宗歐日尼三世去世了,不久伯納德也離開人間。38
在《論思考》中伯納德提醒教宗「敬虔乃是留下時間來思考」,他引用《詩篇》六章10節的話說:「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主」,接著指出這段經文與 敬虔有關,而更進一步說敬虔是「思考的主要目的」。39 史體爾(D.V. Steere)在《中世紀靈修文學選集》的導論中說,伯納德是本著一種直接面對上主的經驗與對世間人情事故練達的知識,湧出《論思考》的靈修神學意境,因 為他體驗過上主「祂總之比你更有愛,比你的愛更先。」這樣的生命事實;40他也希望教宗不斷反思自己是怎樣的人,「思考必須從你自己身上開始,並且要在你 自己身上結束。不論思想奔馳到什麼地方,一定要把它招回來,這樣才能獲得救恩。」41,思考可分:
一般的思想 利用感官﹑可感覺事物合理思考以獲得上主
推理的思想 專心研究各種事物以尋求上主
默觀的思想 收斂心神,在上主的幫助之下,脫離世俗默觀上主
而「一般的思想」與「推理的思想」都需與默觀的思想相聯繫,才能名符其實,伯納德認為默觀的思想才是真正的品嚐。42 至於默觀可分為四種:
第一種默觀 對上主的威嚴感到驚奇 具備煉淨的心從罪中解放
第二種默觀 凝目注視上主的審判  使人保持謙遜敬畏上主
第三種默觀 休息回憶上主的恩惠  使人不忘上主恩典
第四種默觀 專心期待上主的預許  忘記一切背後之事   43
伯納德提醒歐日尼三世,上述這一切都不是在論證中,乃是在祈禱裡頭易於找到上主。44 思考一方面是一種反省﹑慎思,但是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愛的研究,甚至是一種高級的祈禱﹑默觀,當上主恩寵臨到之時,人們可以找到上主;思考為恩寵而準備,恩 寵才是更高貴﹑易於找到的。45 歐邁安指出,伯納德所謂的思考﹑默觀等靈修層次,無不出於上主的恩寵:
聖伯納德認為促使人成全的工具是天主的恩寵﹑基督的人性﹑瑪利亞的協同救贖和中保;默想,特別是默想基督的奧秘﹑祈禱﹑良心省察﹑約束思想與情感﹑靈修指導等。46 (三)密契思想
在基督宗教的思想史上,通常人們稱呼伯納德為中世紀的神秘主義(mysticism,或稱「密契主義」)之父;47 這不是說西方或中世紀的密契思想起源於他,由他所創立,而是肯定他在這方面的貢獻與影響。48 保羅.田立克(P. Tillich)指出,對伯納德而言密契主義可分兩類:
 
 
 
                         
                      49
這兩種密契主義所顯示的其實只是一種愛的密契主義,是屬於基督徒的密契主義,而在伯納德身上表現為兩種層次,但基本上都是基督徒與基督生命密契之結 合;由於基督之愛的緣故,產生了「覺愛」(Amour sensible)與「神愛」,前者以基督的人性為對象,後者以基督的神性為對象,兩種愛的流露並不彼此排斥,且覺愛可以是神愛的前導。神愛是充滿聖神的 特恩,由聖神所供給,只有認識聖神種種臨在的人可能如此來愛上主,由於聖神的光照引發了人的愛情,使得這現象「像是個上主之吻;從吻中來的學問,是在愛中 接受的;為了吻象徵愛。這個吻,這個經由聖神而來的上主之恩,就是默觀,就是狹義的神秘聖寵;它在靈魂上燒起神愛」50,於是產生了一個神聖﹑密契的婚 姻,在那基督將祂的吻給予愛祂的靈魂,這是幸福之吻。伯納德認為在如此一個神聖的吻報之下,我們與基督結合,通過祂的恩寵與祂同心合一。51 這樣的靈修境界,也出現在大德蘭(Teresa of Avila, 1515-1582)與十字架約翰(St.John of the Cross, 1542-1591)的靈修意境與比喻中,而與這兩位西班牙靈修大師同時代的宗教改革思想家加爾文,他的重要著作中也出現「密契結合」(mystical union)的字眼與思想,此與伯納德的密契主義不無關係。52
祈爾松主張關於密契經驗與境界的描述,「聖伯納多自認是不能用言語形容的。…自己神魂超拔的實例,他把這樣的經驗描繪為突然的﹑無法預料的﹑稀少的 ﹑且短暫的。…根據事後可以形容的程度,靈魂當然體驗到完全被聖言滲透的印象,整體溶化於聖言之內,…這時已無從分辨什麼是問題,什麼是答案。…只有上主 的愛,在和平中,統治一切,沒有什麼事,可以擾亂人心的安寧。」53,而這些對於聖師而言都是來自上主的白白恩寵,不但如此,甚至在人神魂超拔之時,發生 「上主化」(deifieatio)的超本性變化,這仍是出於上主的恩寵,不能以泛神論的方式來理解,以致於破壞了無限者與有限者之間的差異。54
結 論
有學者認為伯納德《雅歌》講道集(詮釋)是靈修神學的傑作,也是了解十二世紀隱修院神學的鎖鑰,55 本文雖未直接引用《註釋雅歌講道》的資料來敘述伯納德的靈修神學,但是從聖師其他主要著作的把握而言,其實與《註釋雅歌講道》的基本思想相去不遠。雅歌三 章1節經文說:「我夜間躺臥在床上,尋找我心所愛的」,伯氏提醒這是上主「預先」尋找人,基督主動首先尋找的恩寵,56 道成肉身的恩寵拯救神學是伯納德一貫的思想,在恩寵前,人只能謙遜領受上主的扶持。
註:

  1. 謝扶雅編,《中世紀靈修文學選集》,香港:基督教輔僑,1964,導論頁22;另 J.Motte, 《天主教史》 (卷二),台中:光啟,1983 (三版),頁111-112;王神蔭,《聖詩典考》,香港:基督教文藝,1985 (五版),頁131。
  2. 在希臘神話中是一種具有獅子頭﹑羊身﹑蛇尾,能吐火的怪獸。伯納德說自己既不像神職人士也不像平信徒,「我是我的世紀之怪獸」。
  3. F.Cayre,《教父學大綱》(卷四),台北:光啟,1994(二刷),頁1052。
  4. B.Kuiper,《歷史的軌跡-二千年教會史》,台北:校園書房,1986,頁195;另參S.Bugge,《像一粒芥菜種-教會史略》,香港:道聲,1988,頁49;王神蔭,同前引。
  5. 任達義編譯,《聖伯納德-十二世紀的偉人》,香港:永齡排字,1990,頁7;任達義編此書是根據B.S.James, Saint Bernard of Clairvaux:An Essay in Biography (London:Catholic Book, 1957) 編譯。作者指出亞來德是一位照顧家庭大小﹑愛護窮人與教會神長的婦女,對伯納德的性格影響最深。
  6. 熙篤(Citeau)乃當時剛成立不知名﹑窮困的修院,正面臨關閉的可能;伯納德曾表示:「我柔弱的個性,需要一種強烈的良藥」,就在他決定是否前往熙篤的關鍵時刻,母親的思想因素佔極重要的分量,參閱前引書,頁12-13。
  7. 趙敦華,《基督教哲學150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頁282。
  8. 謝扶雅編,《中世紀靈修文學選集》,導論頁23。
  9. 同5,頁122-125,特別參看頁123。
  10. 同3,頁1051。教宗依諾增於1130年-1143年之間在位,乃伯納德所承認的合法教宗。
  11. E.Gilson,《聖伯納德-歸向天主的旅程》,香港:永齡排字,1989,頁5。
  12. J.Aumann,《天主教靈修學史》,香港:生命意義,1991,頁127-129。
  13. 同11。
  14. 同前引書,頁7。
  15. 羅漁,《中古之光-修道士對文化的貢獻》,台北:華岡,1978,頁99。
  16. Cayre,《教父學大綱》(卷四),頁1050-1051。
  17. Gilson,《聖伯納德-歸向天主的旅程》,頁3。
  18. T.Merton,《七重山》,台北:光啟出版社,1990(再版),頁225。
  19. 同前引書,頁186。
  20. H.Nouwen,《愛的漩渦》,香港:公教真理學會,1995,導言XⅡ。
  21. 溫偉耀,《無能者的大能》,香港:卓越書樓,1991,頁42-43, 48。
  22. Cayre,《教父學大綱》,頁1059。
  23. 任達義編,《論聖寵與自由意志》,《聖伯納德著作第三卷短篇論著》 (上冊),出版地不詳,1990,頁2。
  24. 同前引書,頁46-47。
  25. 同前引,頁8, 11-12, 16。
  26. Cayre,《教父學大綱》,頁1060-61。
  27. 任達義編,《論謙遜及驕傲的等級》,《聖伯納德著作第三卷短篇論著》 (上冊),頁7。
  28. Gilson,《聖伯納德-歸向天主的旅程》,頁63。
  29. St. Bernard,《論謙遜及驕傲的等級》,頁8-11。
  30. 同前引,頁12, 21-25。
  31. Cayre在《教父學大綱》裡頭,則將驕傲十二級簡化為:好奇﹑輕浮﹑狂樂﹑誇張﹑古怪﹑頑固﹑驕橫﹑自高﹑偽善﹑反抗﹑放縱﹑惡習等,參看該書頁1061。
  32. Gilson,《聖伯納德-歸向天主的旅程》,頁31-32。關於《論愛上主》一篇,似有不同的拉丁篇名:De Diligendo Deo (任達義譯本,Cayre《教父學大綱》),De Divino Amore(《論愛天主》,侯景文譯本,台中:光啟出版社,1978)。
  33. Cayre,《教父學大綱》,頁1062。
  34. E.Gilson,《中世紀哲學精神》,台北:國立編譯館,1987,頁297-298。
  35. S.B.Spitzlei編,《親吻神學-中世紀修道院情書選》,香港:漢基語督教文化研究所,1996,頁111。
  36. St.Bernard,《論愛天主》,台中:光啟,1978,頁63。
  37. St.Bernard,《論我們愛上帝的三種方式》,《教父及中世紀證道集》,香港1991(三版),頁167。
  38. 任達義編,《思考錄》,《聖伯納德著作第三卷短篇論著》 (下冊),卷頭語I。在《思考錄》序中,伯納德告訴教宗,他是以母親的身份﹑戀人的態度,用愛的心情來對教宗說話,文中流露伯氏至真深情;《思考錄》是教 宗請求伯納德為他所寫的。《論思考》也中譯為《勸思考書》﹑《思考錄》等名稱。
  39. St. Bernard,《勸思考書》,《中世紀靈修文學選集》,頁15。
  40. D. V. Steere,《中世紀靈修文學導論》,《中世紀靈修文學選集》,導論頁24。
  41. St. Bernard,《思考錄》,《聖伯納德著作第三卷短篇論著》 (下冊),頁27。
  42. 同前引,頁95-96。
  43. 同前引,頁127。
  44. 同前引,頁128。
  45. Cayre,《教父學大綱》,頁1064。
  46. Aumann,《天主教靈修學史》,頁133。
  47. 羅漁,《中古之光-修道士對文化的貢獻》,頁99,另參L.P.Qualben,《教會歷史》,香港:道聲出版社,1986 (八版),頁232,作者將中世紀教會的神秘(密契)主義分為三種:伯納德的新郎新婦神秘主義,修果 (Hugo, 1097-1141)的新柏拉圖神秘主義,以及方濟 (Francis of Assisi)受苦之愛的神秘主義。
  48. Aumann,《天主教靈修學史》,頁133。
  49. P. Tillich,《基督宗教思想史》,New York, 1968,頁173-74。
  50. Cayre,《教父學大綱》,頁1065。
  51. 同前引書,頁1067。
  52. 參看 D.E.Tamburello,《與基督結合:約翰.加爾文和聖伯納德的密契主義》,Louisville,1994,頁84-101;甚至天主教耶穌會 的會祖羅耀拉.依納爵(Ignatius Loyola,1491-1556)也受伯納德密契﹑靈修神學的影響,參閱Aumann,《天主教靈修學史》,頁133。
  53. Gilson,《聖伯納德-歸向天主的旅程》,頁23-24。
  54. 同前引書,頁26。
  55. Spitzlei,《親吻神學-中世紀修道院情書選》,頁111。
  56. R.C.Petry編,《晚近中世紀密契主義》,Philadelphia,年代不詳,頁74-77。
文章轉載:http://www.ttcs.org.tw/~church/23.1/06.htm

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

05-01-2014 主日 - 主顯節

主顯節

賢士來朝 【福音:瑪二1-12】
1當黑落德為王時,耶穌誕生在猶大的白冷;看,有賢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說:2「才誕生的猶太人君王在哪裏?我們在東方見到了他的星,特來朝拜他。」 3黑落德王一聽說,就驚慌起來,全耶路撒冷也同他一起驚慌。4他便召集了眾司祭長和民間的經師,仔細考問他們:默西亞應當生在那裏。 5他們對他說:「在猶大的白冷,因為先知曾這樣記載:6『你猶大地白冷啊!你在猶大的郡邑中,決不是最小的,因為將由你出來一位領袖,他將牧養我的百姓以色列。』 7於是黑落德暗暗把賢士叫來,仔細詢問他們那星出現的時間;8然後打發他們往白冷去,說:你們去仔細尋訪嬰孩,幾時找到了,給我報信,好讓我也去朝拜他。」 9他們聽了王的話,就走了。看,他們在東方所見的那星,走在他們前面,直至來到嬰孩所在的地方,就停在上面。10他們一見到那星,極其高興歡喜。 11他們走進屋內,看見嬰兒和他的母親瑪利亞,遂俯伏朝拜了他,打開自己的寶匣,給他奉獻了禮物,即黃金、乳香和沒藥。 12他們在夢中得到指示,不要回到黑落德那裏,就由另一條路返回自己的地方去了。
【節日簡介】
主顯節原本是東方教會慶祝耶穌誕生的節日。在古代的思想脈絡中「主顯」(Epiphaneia)一詞的希臘文原意是:一位神出現,使人肉眼可以看見;或是 一位被當作神崇拜的皇帝,到他王國的某一城市拜訪,使當地的居民能看見他。關於主顯節最早的記載,可以回溯到第三世紀。當時有些諾斯底派的人在1月6日慶 祝「耶穌受洗節」,並主張耶穌在受洗時才真正地誕生為天主子。埃及亞歷山大城的Clemens 為了保護教會信仰,駁斥諾斯底派這個錯誤的教導,呼籲教會一起慶祝主顯節,因而在東方教會形成慶祝耶穌誕生的節日。至於教會選定於1月6日慶祝這個節日的 原因,可能是當時的外教人在這一天慶祝「時間之神」的生日。以一個教會的節日來取代教外流行的民俗或宗教慶節,是古代教會常見的現象,也是最早期的「本位 化」的嘗試。
這個原本是東方教會慶祝「耶穌誕生」的節日,很早便和「耶穌受洗」連結在一起,後來又融入耶穌在加納「變水為酒」的紀念。由第四世紀開始,羅馬天主教會便 固定在12月25日慶祝耶穌聖誕,並在1月6日慶祝主顯節紀念耶穌把自己顯示給世人的三個核心事件:賢士來朝、耶穌受洗、變水為酒。
主顯節的福音選讀不論禮儀年甲、乙或丙年,都是瑪竇敘述的「賢士來朝」的故事(瑪二1-12)。這是一個戲劇性非常豐富的故事,可以分許多不同的場景:賢 士來到耶路撒冷(1-2)、和黑落德王相見(3-6)、黑落德王的指示(7-8)、異星的導引(9-10)、朝拜嬰兒(11)、賢士返鄉(12)。
賢士與異星
「賢士」原是指波斯的司祭,在我們的經文中則被表達為「星象家」,他們可能來自於波斯或阿拉伯地區。他們觀察到一顆特別的星星,因而推論出一位特殊的猶太君王將要誕生。
對於一個理想性君王的期待,是在古代廣泛流傳的思想。對基督信仰特別重要的是舊約聖經戶籍紀二二至二四章中的「巴郎的神諭」,其中也提到了關於「異星」的 期待。巴郎原是外邦的「先見者」,受命詛咒以色列人,但天主卻使他預言說:「由雅各伯將出現一顆星,由以色列將興起一權杖」(戶二四17)。在這個背景之 下,天上出現的異星被了解為耶穌誕生的前兆。巴郎的「神視」在猶太傳統中世代流傳,在賢士來朝的故事中則成為了「事實」。
猶太人的反應
東方的「星象家」到達耶路撒冷時,便詢問「才誕生的猶太人的君王在哪裡?」這個問題不僅令黑落德王不安,更造成全城的「驚慌」!瑪竇在這裡所描述的並不是 指群眾因害怕黑落德王而表現的態度,而是人們面對「神性的顯現」所表現的典型反應(瑪十四26)。這種反應顯示,全猶太人和他們的君王都反對這些由遠地而 來的賢士們的思想。
出自「達味家族」的救主
猶太經師在黑落德王的命令之下,認真研究默西亞的誕生之處。他們引用米該亞先知的話清楚地指出,賢士們尋找的默西亞應誕生在猶大的白冷。瑪竇略微更改米五1 的文字,並加上撒下五2 的經文:「他將牧養我的百姓以色列」,使這位將誕生的嬰孩和達味產生聯繫,目的在說明,耶穌就是以色列民所期待的、將要出自「達味家族」的救主。
心懷不軌的黑落德王
黑落德王將猶太經師的研究結果告訴賢士們,並要求他們在找到嬰孩時回來向他報告。他的目的看似高尚,實則心懷不軌。由瑪二13敘述若瑟的夢來看,黑落德其實要企圖殺害這位「才誕生的猶太人的君王」。
賢士朝拜嬰孩
來自東方的星象家得到黑落德的指示後,即刻出發前往離耶路撒冷8 公里左右的白冷城。先前帶領他們到耶路撒冷的那顆星又再次出現,這顆星使天主的引導成為有形可見的。長途跋涉的賢士們終於看見自己長久渴望的對象,故而充 滿歡喜地朝拜嬰孩並獻上禮品:黃金、乳香和沒藥。禮物共有「三件」乃是象徵給予帝王的尊榮,顯示這個嬰孩就是萬民期待的「和平之王」(依六十6)。在瑪竇 的心中,這些星象家是普世萬民朝拜天主的象徵,是外邦人進入教會的預像(瑪二八19 )。
賢士返鄉
賢士們朝拜了嬰孩之後,並未回去見黑落德王,因為他們在夢中得到指示,由另一條路返回家鄉。這個特殊的夢境,再次顯示是天主引導一切,而賢士們順從的態度是基督徒效法的榜樣。
【綜合反省】
透過這些敘述,福音作者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告訴世人,這位新誕生的嬰孩所有的真實身分:首先,祂是猶太人真正的君王,面對這個君王,黑落德充滿猜忌和敵意。 其次,祂是默西亞,在白冷出生的以色列民族的領導者。第三,祂是應得到神性崇拜的君王之子。整個敘述中所含的因素,如異星的出現、找到嬰孩的過程、揭發黑 落德王陰謀的夢境等,都表達出一切都出於天主的計畫和引導。
這個故事中所含有的神學主題,都在整部福音的敘述中得到更詳盡的發展。由此可知,瑪竇撰寫福音頭兩章的目的,並非為了填補馬爾谷沒有記載「耶穌童年故事」的缺憾,而是為自己的福音寫了一個生動的「序言」。

文章轉載:http://www.ccreadbible.org/Members/Bona/ccreadbible/maindata/2014/01/2014-01-05.html

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關於玫瑰經的故事

關於玫瑰經的故事


‧露德聖母顯現
‧花地瑪聖母顯現

露德聖母顯現

時期:1858年2月11日至1858年7月16日
地點:法國小鎮露德
事件:聖母瑪利亞向14歲女孩伯爾納德顯現18次

1858年,萬福聖母在法國小鎮露德顯現於伯爾納德蘇比浩跟前18次。祂傳達給伯爾納德的訊息是長青的,時至今天我們仍受用。

伯爾納德蘇比浩生於1844年1月7日,她是法士華蘇比浩和露意絲蘇比浩的第一個孩子。她的父親擁有一間麵粉廠,為一家人提供舒適的生活。伯爾納德 有六個弟弟和兩個妹妹,但只有三個孩子能活過十歲。失去至親的痛苦令他們一家人,更能以愛和力量凝聚在一起。伯爾納德從來沒聽到父母吵架。她的家,常在和 平之中。牢固的家庭基石讓伯爾納德就是在困擾的時候,在她一生中面臨貧窮和病痛的時候,仍能保持心境的平靜。

1854年以後,一連串事件改變了他們一家人的命運。伯爾納德的父親被誣告偷取了兩袋麵粉,給監禁了多天。持續兩年的乾旱嚴重影響了小麥的收成和麵 粉廠的運作。最後,工業革命帶來的產物 ﹣蒸氣機發動的磨,令法士華的麵粉廠倒閉,令他失去工作。一家人只得擠進一間沒有間隔的房舍裡居住,那地方是以前用作監獄的地牢。這時,伯爾納德患上霍亂 症,高燒令她的身體在此後的餘生都受盡折磨。情感上,她也在受苦。住在曾為監獄的地牢裡,她一家人跟其他住在那裡的人一樣,被週圍的人孤立,令她感到心 疼。

病痛令伯爾納德不能上學,到了十四歲,她仍只能說露德的方言。她不能以法語閱讀或書寫,而教理問答只以法語教授。她參加彌撒,但不被允許跟她的朋友一起領聖體。有的時候,伯爾納德唯一的慰藉是母親給她的愛。

龐密仁神父準備為伯爾納德初領聖體。伯爾納德的某些特質感動了天國萬軍的心。她受到恩寵,目睹了18次的顯現,世界因此改變,而人們從此不會忘記伯爾納德。

第一次顯現:1858年2月11日 星期四

聖灰禮儀星期三前的星期四,晚餐後,伯爾納德的母親告訴孩子們家裡沒有柴枝了。伯爾納德跟她的妹妹杜華勒和鄰居友人珍亞伯地到格芙河拾柴枝,她們要 涉水渡過冰冷的河水。伯爾納德恐怕哮喘病發作,遂留在岸邊,由兩位同伴過河到山洞下拾柴枝。她們漸走漸遠,直至身影消失在格芙河畔。

伯爾納德一個人在岸邊等待,身邊突然響起猶如風暴的一聲巨響,她卻看不見任何東西在移動。她感到驚慌,忙站起來,頓時失去了說話和思考的能力。她轉 身望向瑪沙比爾山洞那邊,看見一叢玫瑰花在洞口處,迎著狂風在舞動。就在此時,從山洞裡吹出一片金光雲朶來,緊隨之後,一位年輕美麗,出奇地美麗的聖母, 現身於洞口,在玫瑰花叢之上,那種美麗,伯爾納德從來沒看見過。

聖母看著伯爾納德,露出微笑,然後如一位母親召喚孩子般,示意她走上前去。伯爾納德取出唸珠,跪在聖母跟前,聖母的右手臂上亦有一串唸珠。伯爾納德 在誦唸玫瑰經前,想畫十字聖號,卻感到手臂麻痺了。待夫人畫過十字聖號後,伯爾納德才能做到。伯爾納德誦唸玫瑰經時,聖母默默數著手中的唸珠,直至《聖三 光榮頌》的經文,聖母才跟伯爾納德用聲音一起誦唸。完成玫瑰經的誦唸後,聖母返回山洞內,金色的雲朵亦跟她一起消失。

伯爾納德告訴妹妹在山洞發生的不可思議事情,並叮囑她保守秘密。聖母的影子整天縈繞在伯爾納德的腦中,至黃昏時分在家中祈禱時,她感到困擾而哭起來。她的母親問她為何哭泣?她的妹妹把事情道出。她的母親認為那是幻象,並禁止伯爾納德再去瑪沙比爾。

那天晚上,伯爾納德不能入睡。聖母的臉容那樣美好,那樣優雅,不斷在她的回憶中出現。她母親的說話是徒勞的,她不相信自己被騙了,而且那信心是不能動搖的。她仔細形容美麗的聖母:

「她看似一位十六、七歲的少女,身穿白袍,腰間束著向下流瀉的藍絲帶,布褶優雅地在頸項的底部縫合起來,衣袖長而緊貼,她頭上披著同樣是白色的臉 紗,臉紗下只窺見她的長髮,垂在背後至腰下。她赤著腳,白袍的下擺把腳部遮蓋著,只露出插在腳上的黃色玫瑰,並發出獨特的光芒。她放了一串唸珠在右臂上, 純白的珠子以金黃的鏈子串起來,發出如她腳上黃色玫瑰的光芒。」到了星期天,伯爾納德的母親准許她再去山洞。

第二次顯現 – 1858年2月14日 星期日

三個女孩帶著一小瓶聖水出發,如果長輩們所說的話是真確的,她們或許需要聖水驅除邪障。

伯爾納德沒有把聖水擲向夫人,卻把聖水安靜地傾注在地上。她轉身告訴同伴,由美麗的聖母的笑容看來,她喜歡這樣的做法。剛到來的珍亞伯地還未來得及 訴說她如何擲石頭取樂,其他人已四散,邊跑邊叫救命。杜華勒回到地牢的家,盡訴她們的遭遇,她的母親執起一條枝條便要去那地方看看。

事到如今,全鎮議論紛紛。不快樂的小伯爾納德幸運地,得到在當地有相當地位的米勒夫人支持,她對顯現的理解跟大部分鎮民不同,她徵得伯爾納德的母親的允許,讓她的女兒陪伴她和一位朋友到山洞去。

第三次顯現 ﹣ 1858年2月18日 星期四

伯爾納德跟米勒夫人和她的友人安東華勒參加過晨早的彌撒後,便前往山洞去。米勒夫人帶著受過祝福的蠟燭,安東華勒則帶了紙筆和墨水,以記錄任何說 話。美麗的聖母對伯爾納德說:「我對你說的,沒需要寫下來。跟著的十五天,你可以每天都來嗎?」她沒有為這邀請說明原因,但許下了一項諾言:美麗的聖母沒 有承諾伯爾納德在世上快樂,但保証快樂將會在天國等候。

第四次顯現 ﹣ 1858年2月19日 星期五

伯爾納德的父母和姨母陪同她前往山洞,同行的還有一些鄰居。伯爾納德開始誦唸玫瑰經後不久,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注意到她的臉容變改,發出獨特的光芒。

第五次顯現 ﹣ 1858年2月20日 星期六

伯爾納德第五次造訪山洞時,美麗的聖母教她誦唸一段祈禱文,她自此一生每天都頌念這段祈禱文。她從沒向人透露祈禱文的內容,卻有提及被囑咐常常帶備一枝受過祝福的蠟燭。現在,蠟燭長燃在聖地。

第六次顯現 ﹣ 1858年2月21日 星期日

美麗的聖母這次跟伯爾納德說,要「為罪人祈禱」,這是聖母本身所必定做的。

幾百人在現場,其中包括露德的一位醫生多蘇。他告訴群眾,伯爾納德的身體狀況沒有任何不正常的地方,就是當她如處於出神的狀態時,「她的脈博正常,呼吸暢順,沒有任何顯示神經亢奮的地方。」

鎮內的居民召開會議,他們對於顯現的看法,出現嚴重的分歧。他們關注到眾多群眾聚集帶來的潛在危險,遂說服國家代表杜脫哈正式禁止伯爾納德返回山 洞。伯爾納德表示不能允諾不再前往山洞,那是她跟美麗的聖母的承諾。杜脫哈讓她離開,之後跟兩位官員討論,包括警局局長沙高麥及雅士達。雅士達後來成為伯 爾納德和杜脫哈的朋友,並執行一項寶貴的任務,為將來有關伯爾納德的談話,詳細地逐字作記錄。

雅士達記錄了警局局長跟伯爾納德的一次談話。那次會面,沙高麥蓄意令伯爾納德感到混亂,以更改有關顯現的記錄。他的企圖受挫,唯有放走伯爾納德,把她交給她的父親監管,警誡他把女兒帶回家,並保証以後不再出現騷亂。

但伯爾納德內在的召喚比任何地上的警誡,更有力量地驅策著她。

1858年2月22日星期一,伯爾納德放學後前往山洞去。兩位警察見到她便跟隨在她身後,另有一群人如常的跟隨著她。她在慣常的地方跪下來,兩位警 察還安靜地垂手而立。但伯爾納德站起來時,他們便衝上前去,問她是否仍堅持見過美麗的聖母。「沒有,這次我什麼也沒看到。」她回答道。她獲准回家,但被人 們譏笑和恐嚇。他們譏諷地說,美麗的聖母害怕警察,前去更安全的地方了。

第七次顯現 – 1858年2月23日 星期二

近二百人聚集在聖母顯現的地方。伯爾納德的臉容變改時,在場的人脫下帽子,跪在地上。伯爾納德看來極端莊嚴,專注地聆聽,充滿喜悅的樣子,有時她會彎身躹躬。

異象結束時,伯爾納德跪行至玫瑰花叢前,俯身吻大地。眾人問伯爾納德美麗的聖母跟她說了什麼?她說聖母把三段奉獻經交託給她,但她從來沒透露經文的內容。

第八次顯現 – 1858年2月24日 星期三

聖母第八次顯現時,伯爾納德轉過身來,面向四百多名群眾,說了三遍,「懺悔, 懺悔 , 懺悔 」。

第九次顯現 – 1958年2月25日 星期四

這次顯現時,美麗的聖母跟伯爾納德說:「飲噴泉的水,在那裡游泳」。伯爾納德感到疑惑,瑪沙比爾從來沒有噴泉或天然的泉水。她從腳邊的土地上,抓起 鬆散的沙礫,就在此時,她發現腳下的泥土是濕潤的,一個小水窪正在形成,水泡從那裡湧上來。她合起雙手成杯,用以飲水,然後洗臉。

翌日,水從水窪溢出來,沿著石磈滴下來。之後的一天,涓涓細流已匯聚成真正的河流。當然有人認為泉水根本一直存在,懷疑論者亦自此抱持這種說法。事實上,伯爾納德是透過一個直接的指令而發現泉水的。

第十次顯現 – 1858年2月27日 星期六

這次顯現時,美麗的聖母跟伯爾納德說:「為罪人吻大地。」伯爾納德立即遵行,群眾亦跟隨她俯吻大地。

第十一次顯現 – 1858年2月28日 星期日

那天早上,近二千人聚集在山洞裡。聖母請伯爾納德告知神職人員,在山洞的地基上建一座小聖堂。

第十二次顯現 – 1858年3月1日 星期一

這次顯現時,聖母說出伯爾納德沒有用自己的唸珠,事實確是如此。伯爾納德受寶蓮桑士之託,在當天改用她的唸珠。

第十三次顯現 – 1858年3月2日 星期二

伯爾納德很早來到山洞,在聖母跟前誦唸玫瑰經,聖母一直保持靜默,直至《聖三光榮頌》的經文,才跟伯爾納德一起誦唸。

第十四次顯現 – 1858年3月3日星期三

這次顯現時,聖母再重申她希望神職人員建一座小聖堂,此外,她希望人們以巡遊的方式前往小聖堂。

伯爾納德非常害怕堂區的神父皮赫瑪神父。她為建聖堂一事,為難地跟神父第一次會面,之後,為了巡遊之事,她懷著無比勇氣第二次出現在神父的跟前。神 父粗暴地遣走她,命令她跟聖母說,露德教區的牧者一向不跟神秘人士打交道;如她想建一座聖堂,如她有這樣的權利的話,她必須顯示自己的身分。

第十五次顯現 – 1858年3月4日星期四

到了這天,大多數在法國的人都知道3月4日,是伯爾納德跟聖母約定前來山洞十五天的最後一天。

二萬人聚集在山洞,當中包括一整隊身穿整齊軍服的軍方部隊。伯爾納德接近聖母顯現的地方時,她跟前留空了一條路,伴隨在她身邊的軍人都懷著敬意。

聖母顯現之後,伯爾納德告訴群眾,她會繼續前來山洞,因為美麗的聖母沒有說任何帶有道別含意的說話。群眾感到失望和幻滅。他們看到伯爾納德臉容變改,發出奇特的光芒,但他們更期望能目睹她看到的異象,耳聞她聽到的聲音,他們期望,至少玫瑰花叢突然奇妙地綻放。

第十六次顯現 – 1858年3月25日星期四

第十六次顯現發生於天使報喜慶節,美麗的聖母向伯爾納德顯示她的身分:“Que soy era Immaculado Conception”,我是聖母無原罪。伯爾納德不清楚那名號的意思,但不需要解釋而明白的人大量湧到露德,前所未有的哄動。一位當地官員巴林馬士命今 伯爾納德接受三位醫生檢查,他們証實她身體和精神都健全。

第十七次顯現 – 1858年4月7日 星期三

自從受到美麗的聖母的指引後,伯爾納德前往山洞時,從來沒忘記帶備一枝燃點的蠟燭。

這次聖母顯現時,她沒意識地把一隻手放在蠟燭的火焰上。人們目睹火焰燃燒著她的手指,都發出驚恐的叫聲,但伯爾納德根本沒注意到。她繼續祈禱近十五 分鐘,火焰一直燃燒著她的手。完成禱告後,她安靜地回過神來,她的手並沒有被火燙傷。這時,杜蘇醫生拿著另一枝蠟燭,出其不意地以蠟燭的火焰踫觸伯爾納德 的手。伯爾納德痛得即時大叫。

這次聖母顯現後不久,區牧親自處理事件,頒佈關閉山洞的命令,並拆除簡樸的祭壇。

第十八次顯現 – 1858年7月16日 星期五

伯爾納德為自己不再是公眾人物而感到輕鬆。幾個月過去了,在加美樂山聖母慶節領聖體後,伯爾納德感到一陣前往山洞,不能抗拒的衝動。山洞的封鎖令還在生效,她和姨母不能如願走近神聖的地點,她們於是跪在草地上。

美麗的聖母在她跟前,最後一次顯現。

伯爾納德最後加入了仁愛修女會。雖然她一生都受著病痛之苦,她仍然耐心地服務世人,在修道院履行看護病人和聖器保管的職責。她於1879年4月16日莊嚴地辭世,享年34歲。她的遺體葬於法國訥韋爾的聖地。

1909年9月22日,在兩位醫生,幾位官員和當地修道院的修女的見証下,伯爾納德的遺體從墓穴被挖掘出來。棺木給打開後,沒有特殊的氣味發放出來,而伯爾納德的遺體完整無缺的,不受肉身腐壞的自然定律所影響。

第二次的挖掘在1919年4月3日進行。被封聖的伯爾納德的身體仍然完整地保存著,一如十年前的狀況, 除卻臉容因為第一次挖掘後的清洗,而有輕微的褪色。一位造蠟工人被委以重任,在四十年前辭世的伯爾納德的臉上,塗一層蠟。伯爾納德神聖的遺體被安放於一具 以黃金和琉璃造成的棺木裡。如今,人們可到法國納韋爾的聖伯爾納德聖堂,瞻仰伯爾納德的聖容。

花地瑪聖母顯現


時間:1917年5月13日至1917年10月13日

地點:花地瑪,葡萄牙里斯本以北七十哩的小村鎮

事件:聖母馬利亞向三位孩子顯現6次,他們分別是10歲的路濟亞鐸斯山度士, 她的表弟妹,8歲的方濟各和7歲的雅先達馬杜,二人為兄妹。

1917年5月13日

1917年5月13日,在柯瓦達依里的小村落,三位孩子帶著羊群到草原去。吃過午餐,誦唸過玫瑰經後,突然間, 在浧藍的天空上,他們看到一道如閃電般耀眼的閃光, 緊接著是另一道閃光。

路濟亞形容他們仰望天空時所看到的景象,「一位夫人身穿白色的衣服,她比太陽更耀眼,她發出的光芒,比熾熱陽光照射下,注滿氣泡的水的水晶杯,更清 澈而濃烈。」孩子們呆了,浸沉在顯現發放的光線中,聖母微笑說道:「不要害怕,我不會傷害你們的。」年紀最大的路濟亞問她從何而來?

聖母指向天空說道:「我從天堂而來。」路濟亞問她想怎樣?聖母說道:「我想你們以後六個月,每月的13日,同一時間來這裡,之後我會告訢你們我是誰,我想怎樣。我將會回來第七次的。」

路濟亞問道,他們會否上天堂?答案是肯定的,她和雅先達將上天堂,但方濟各先要多誦唸玫瑰經。聖母然後說道:「 你們願意把自己獻給天主,甘心承受天主賜給你們的痛楚、苦難,為罪人的改過自新贖罪?」三位孩子的發言人路濟亞即時表示願意。「那樣,你們將承受很多苦 難,但天主的恩典將是你們的慰藉。」

路濟亞憶述,聖母說話的同時把手張開,傾注一道光在孩子們的身上,讓他們在天主內看到自已。聖母最後請求他們道:「每天誦唸玫瑰經,帶給世界和平,讓戰爭結束。」聖母就此升上天,一直向東移至消失影踪。

孩子們走在一起,思考如何能作出祭獻,以達成聖母的要求。最後他們決定不吃午餐,並誦唸全篇玫瑰經。方濟各和雅先達比路濟亞較得到家人的支持,當地的居民對此卻抱持懷疑的態度,甚至是不屑。孩子們將承受很多苦難,正如聖母所說的。

1917年6月13日

6月13日,三位孩子聚集在聖母曾顯現的聖櫟樹下,同時有約五十人出現在柯達依里村。

孩子們看到一道閃光,之後聖母馬利亞顯現,祂對路濟亞說:「我想你們下一個月的13日來,每天誦唸玫瑰經,並學習閱讀。之後,我會告訴你們我想怎樣。」

路濟亞請求聖母馬利亞帶他們到天堂,她得到如此的承諾,聖母說道:「不久的將來,我會先帶雅先達和方濟各到那裡;但你要留在這裡一段時間。耶穌想透 過你讓人們認識我和愛我。祂祈願對我無原罪的心的敬拜得以在世界各地樹立。我承諾誰人擁戴敬禮我無原罪的心便得救恩,他們是天主珍視的靈魂,如同我用以裝 飾天主王座的花朵。」這些說話是路濟亞修女於1927年告解時告訴神父的。

承諾的第一部分令路濟亞感到憂傷,她說道:「我要一個人留在這裡嗎?」聖母馬利亞回答道:「不是,我的女兒。你受了很多苦嗎?不要灰心。我永遠不會遺棄你的。我無原罪的心將是你的庇護,並且是帶領你到天主跟前的道路。」

馬利亞卡拉娜是這次聖母顯現的目擊者之一,她憶述聖母瑪利亞離開時,路濟亞失聲而哭,並手指著聖母。她聽到一陣嘈雜的聲音,如「去了很遠的火箭」的雜聲,她抬頭看離樹幾吋之上,飄著一片小雲朵,一直向上飄,慢慢移向東邊至完全消失。

朝聖者們回到花地瑪,講述他們目睹的奇妙事情,因此,七月的聖母顯現,聚集了二、三千人。

1917年7月13日

7月13日,三位孩子聚集在柯凡達依里村。在聖櫟樹上,他們又看見美得難以形容的聖母。路濟亞問聖母馬利想怎樣?她回答道:「我想你們下一個月的13日前來,繼續每天誦唸玫瑰經,向玫瑰聖母致敬意,以祈求世界和平,戰爭終止,因為只有祂能幫助你們。」

路濟亞問她是誰,並請求她行一項神蹟,好讓每一個人相信。聖母說道:「你繼續每個月來。到十月,我會告訴你我是誰,我想怎樣,我亦會行一項神蹟讓所有人看見和相信。」

路濟亞為病中的人懇求得到療愈,聖母馬利亞說,會賜給某些人療愈,但其他人卻不會得到治療,所有人都要唸玫瑰經以獲得恩賜,「為罪人犧牲自己,尤其當你在身體力行時,反覆這樣說:耶穌,這是為了對祢的愛,為了罪人的改過自新,為了違反聖母無原罪的罪行補贖。」

地獄的異象

路濟亞之後憶述,聖母馬利亞說話時張開她的手,由她手中發放的光線如穿透土地,讓他們看見地獄恐怖的境象,那裡充滿魔鬼和迷失的靈魂,置身在難以形容的恐懼中。

這地獄的異象是法拉瑪「秘密」的第一部分,很久以後才給披露出來。孩子們仰望著榮福童貞瑪利亞悲傷的臉容。祂仁慈地說道:「你們看到了地獄,那裡是 可鄙的罪人的靈魂,容身之處。為了拯救他們,天主祈許在世界建立對我無原罪的心的敬拜。如果我對你們說的能完成,許多靈魂將得救,而和平將來臨,戰爭將結 束。但假如人們不止息地冒犯天主,更壞的狀況將於教宗庇護十一世舉行主教彌撒時爆發。當你們看見不知名的光照亮黑夜,你們知道這是天主給你的訊號,祂將為 罪惡呈罰這世界,透過戰爭、飢荒,教會和聖父的教難去完成。」

「避免這些事情發生,我要求奉獻俄羅斯給我無原罪的心,而把贖罪敬禮定在第一個星期六。如果聽從我的要求,俄羅斯將歸化,和平將到來。否則,她會把 所犯的錯誤散播至全世界,製造戰爭和教會的迫害。好人將殉道,聖父將受苦難,多個國家將被殲滅。最後,我無原罪的心將獲得勝利。聖父將會把俄羅斯奉獻給 我,她將歸化,世界得到一段時間的和平。」

花地瑪秘密的第二部分在此結束,第三部以這些說話開始:「在葡萄牙,信仰的教條將永遠得到保存……」第一和第二部分的秘密在1942年始公諸於世。第三部分至最近2000年六月才公開披露。

聖母馬利亞特別叮囑路濟亞,不能在這段時間向任何人提及秘密,除方濟各外。她說道:「你誦唸玫瑰經時,在每一奧蹟後說道:我主耶穌,請寬恕我們,從地獄之火拯救我們。請帶領所有靈魂到天堂,尤其是那些最需要的人。」聖母馬利亞向路濟亞確定沒有其他說話後,便在遠處消失。

1917年8月

8月13日快到來,聖母顯現的消息傳至反宗教的世界媒體去,這令全國得悉在花地瑪發生的事情,很多偏頗和負面的報導亦因此而流傳。奧坎維拉盧域的市 長阿杜浩山度士在13日的早上捉走三位孩子,向他們查問關於秘密的事情;不過,孩子們無論如何被恐嚇或利誘,都拒絕透露任何詳情。下午,他們被帶到當地的 監獄,更遭到死亡的威嚇,但他們寧可死也不說出秘密。

8月19日,路濟亞、方濟各和雅先達在花地瑪附近的凡林浩集合。傍晚時分,他們再看見聖母馬利亞。祂向路濟亞說道:「13日再去柯凡達依里村,繼續每天誦唸玫瑰經。」聖母馬利亞亦提及,她將行一個神蹟,令所有人相信,如果他們那天沒被捉走便更好了。

聖母馬利亞一臉愁容地說道:「祈禱,多祈禱,為罪人犧牲。很多人將到地獄去,因為沒有人為他們犧牲,為他們祈禱。」把話說完,聖母便升上天,向東移至消失影踪。

至此,孩子們完全溶入了聖母馬利亞給他們祈禱和懺悔的請求,他們做能力所及的,作為回應。他們拜倒在地上,祈禱很長的時間,在葡萄牙的炎夏裡,能不 喝水的話,便盡量不喝,他們亦不吃東西,以此為罪人作出犧牲,拯救他們免墮入地獄。地獄的境象深深的改變了他們。他們結了幾條舊繩子在腰間,日夜繫著,作 為忍受羞辱的一種方式。

1917年9月13日

9月13日,一大群人由四方八面湧來,聚集在花地瑪。中午時分,三位孩子到來。閃光如常出現後,他們看到聖母馬利亞在聖櫟樹上。她跟路濟亞說道: 「持續誦唸玫瑰經,祈求戰爭的結束。十月時,上主將到來,伴隨的還有痛苦聖母和嘉美樂山聖母。聖若瑟將跟孩童耶穌出現,給世界祝福。天主對你們的犧牲感到 欣喜。祂不想你們繫著繩子睡,只在日間帶著它便好了。」

路濟亞為病人提出治療的請求,聖母的答覆是:「我將治療一些人,但其他人不會得到治療。到了十月,我會行一項神蹟,令他們相信。」把話說完後,聖母向東移,直至消失。

1917年10月13日

公開行奇蹟的宣示令,整個葡萄牙浸沉在狂熱的揣測中,記者阿斐連奴迪艾美達就整件事件在反宗教報章《世紀》,刊登了一篇諷刺的文章。

13日的前一天,花地瑪的周邊山區受到暴風吹襲,但仍有成千上萬的人由國內不同地方來到柯凡達依里。很多朝聖者赤腳步行,邊走邊誦唸玫瑰經,一同湧向柯凡達依里周圍的地方。上午十時許,天氣再轉壞,開始下起龐沱大雨來。

孩子們大約在中午時分來到聖櫟樹下。聖母馬利亞顯現時,他們看到一道閃光。最後一次,路濟亞問聖母想怎樣?她說道:「我想跟你說,在這裡建一座小聖堂向我致敬。我是玫瑰聖母。每天常常持續地誦唸玫瑰經。戰爭將會結束,士兵將回家。」

路濟亞再次提出她的請求,她知道人們須改過自新,如果他們想得到療愈或入教,請求寬恕他們的罪行。 她形容聖母馬利亞露出悲傷的神色,聖母說道:「不要再冒犯上主,我們的天主,因為祂已受到太多冒犯了。」之後,她升上天,把手張開向著太陽,陽光越發光 亮,如她一樣光亮,她漸漸消失,漸漸轉換成不同的異象,只有孩子能看到的異象。

主教認可花地瑪

教會對1917年的聖母顯現事件一直保持緘默,直至1922年5月,卡哈亞主教才就事件發出一封牧函,表示將成立一個調查委員會。1930年,他發出另一封有關顯現事件的牧函,記述花地瑪發生的事件之後,有一段簡單但重要的聲明:

「……基於已解說的考慮,及因簡要而從略的其他因素,謙遜地向聖神祈求,並委身於榮福童貞瑪利亞的保護,在聆聽這教區可敬的顧問們的意見後,我們在 此:1.宣佈給予信任,1917年5月13日至10月13日,於這教區的花地瑪堂區的柯凡達依里村,三位牧羊小孩看到的異象。2.正式批准對花地瑪聖母的 敬禮。」

文章轉載:http://electronicrosary.com/chi/about.php?i=2

天主教的精神與活力 - 徐錦堯

天主教的精神與活力

徐錦堯

各位朋友,很希望你能花點時間細心閱讀下面的文章,我保證你讀完後一定會大有收穫!

我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天主教。但我不是要把天主教的教義系統的介紹給你。我要說的是天主教的精神與活力,這是我個人對天主教信仰的感受,和這信仰對我一生深刻的影響。

我小時候全家拜神。由於我是家中的獨生子,所以我那時每天都要給家中的祖先神位上香。後來我信了天主教,至今已當了三十三年神父,剛好六十一歲。

天主教向世界道歉?
天主教是一個很有活力的宗教。在介紹天主教之前,讓我先給大家介紹一個很獨特的事件:就是上世紀末我們天主教的教宗向全世界道歉。

一個宗教向世界道歉,一個宗教向另外一個宗教道歉,我在這六十一年的生命中,從來未曾聽過。天主教本來和其他宗教一樣,都是一個「唯我獨尊」的宗教。我們總認為自己是唯一的真宗教,只有我們才能上天堂,其他人都要下地獄。我們以為自己擁有真理、盡善盡美,然後我們用很多護教學的方式去告訴別人:儘管我們在歷史上曾經犯過錯誤,我們也會把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就是「護教學」。

其實,一切的文化、民族、宗教,信神的、不信神的,都無不精通這種類型的「護教學」。說得好聽點,這是愛自己的國家、宗教、文化,說得不好聽,就是文過飾非,為自己的錯誤塗脂抹粉。

二零零零年將盡的時候,我們的教宗居然向世界道歉,承認過去一百年來,天主教的確曾做過一些對不起世界的事;後來教宗甚至也向中國道歉了。

對有些熱愛教會的信徒來說,向別人道歉是難堪的。他們會想:「我們對不起世界,難道世界就對得起我們嗎?我們要向他們道歉,幹嘛他們不向我們道歉?」

我的看法不是這樣,我覺得教宗心胸很廣。

過去一百年來,甚至在天主教過去的兩千年來,我們曾做過一些不盡如人意的事,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天主教是一個大宗教,如果做錯了事,有誰看不見呢?中國人說:「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其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改也,人皆仰之。」日蝕月蝕,誰看不見?一個大宗教如果做錯了事,誰看不出來?那不在乎我們承不承認;我們不承認,一樣是錯的。

教宗勇敢而真誠,他代表天主教,實事求是。既然我們做錯了事,就要承認、改正。我們的過失就像「日蝕月蝕」,高掛天上,人人見得到,我們不必隱瞞,也不必替自己開脫。我們要向人家道歉;人家向不向我們道歉那是他們的事。當我們能真正改過、邁向新里程、創造新歷史的時候,「人皆仰之」,世界會更加敬佩我們。

我想從這裏說起:為什麼天主教可以承認自己有錯誤呢?因為這幾十年來天主教對自己已有了新的認識:我們是罪人的教會。這是天主教對自己認識的一個大進步、大飛躍。

這個進步和飛躍十分重要,我們因此而改變了很多思想,下面是一些簡單的介紹。

由唯我獨尊到互補包容

第一點改變是由「唯我獨尊」到「互補包容」。

從前天主教並不把別的宗教、別的文化放在眼內,我們總以為自己擁有絕對的真理,我們不需要別人,我們自滿自足。今天,我們不單肯定別人,也尊重別人。對這點,我可以用十六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肯定自我,欣賞別人;學習別人,豐富自我。

記得有一次,我跟大陸一位宗教局長談話,我對他說:「局長,我不知道你們共產黨最近有什麼改變,但天主教自一九六零年以來,確實改變了很多。」他問我改變了什麼。我說:「今天,自梵蒂崗第二次大公會議以後,天主教已經能夠向基督教學習,向佛教學習,甚至向你們無神主義者學習。」他對我這番話很感興趣,並追問:「神父,學什麼?」我說:「今天我們可以向基督教學習聖經,向佛教學習靈修,向你們無神主義者學習怎樣建設這個地上的天國。」

但是我隨即聲明:我向基督教學習,不是要作牧師;向佛教學習,不是要作和尚;向無神主義者學習,不是要放棄宗教。

我向他們學習,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要豐富我自己,作一個更好的神父

我肯定我神父的身份,但我同時亦欣賞別人。我在天主教聖事的基礎上和在自己的聖經傳統上,再學習多一種聖經傳統;在西方的靈修上再學習東方的靈修和佛教的靈修;在建設天上天國的同時,也關心地上的國度。這一切都能使我成為一個更好的、更全面的、更立體的神父

所以我學習別人,原來是要豐富我自己。我要向天主、向一切人、向無限美好的人生開放!所以我「肯定自我,欣賞別人;學習別人,豐富自我。」

我認為這種態度也正是世界大同之路。

今天世界充滿矛盾,許多人都在互相否定,互相攻擊。不同黨派、不同國家、不同宗教之間,彌漫著的是「否定別人,吹捧自我」的狹隘思想和門戶之見。

我在問:假如我是工人代表,我代表什麼?我代表工人的利益嗎?或者我是教師代表,我是代表教師利益的嗎?我認為是,但又不完全是。

一個工人既然被選出來,他便是代表這個社會的整體利益包括工人的利益在內;一個教師首先也是代表全體人民利益的。作為工人代表,我該當肯定自己的工人身份,並欣賞別的界別的代表;別的代表也是為了整個社會的好處而出來競選的,我也要欣賞他們、學習他們以豐富自我。

美國與中國的關係也是一樣。

中國人該當肯定中國、欣賞美國,學習美國、豐富中國。同樣,美國也應該肯定美國、欣賞印度,學習印度、豐富美國。只有這樣,世界才可以走向真正的大同,達致持久的和平。

這是梵蒂崗大公會議帶來的第二個飛躍:從「唯我獨尊」到「互補包容」。

由平面信仰到立體信仰

梵蒂崗大公會議的第三個飛躍就是「立體人生觀」。我們的信仰觀、人生觀該當是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

有一次我去遼寧的撫順參觀雷峰博物館。我離開時,館長知道我是從香港來的神父,希望我在館內的紀念冊上題字,我就寫了這麼幾行:「我喜歡立體的人生。所以無論是基督的博愛,佛陀的慈悲,孔子的仁愛,或者雷峰的犧牲,都值得長照宇宙,永留人間。


信仰好像一座立體的金字塔,這座金字塔的塔頂代表天主,塔底的三個角代表通往天主的三條路:這三條路就是啟示之路、發現之路、實踐之路。

首先是「啟示之路」,這是我們天主教的路。啟示,即是天主「啟示」我們;他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生命的真理,所以稱為啟示。

第二條路是「發現之路」,這是指人類有能力發現真理,可以找到走向天主之路。這裏包括三大點:一是文化(尤其中國文化),二是其他宗教,三是人文科學。

天主創造了天地神人和萬物,他好像一個偉大的發明家。如果一個發明家發明了一部電腦,他也必然會附有一本說明書,透過這本說明書,才可以順利的操作這台電 腦。天主這位天地的造物主也給了我們一本「說明書」(生命的說明書),那就是聖經。天主藉聖經「告訴」我們有關他創造的一切,例如:宇宙是什麼?人生是什 麼?人際關係是什麼等等。這些都是天主告訴我們的「啟示」。我們天主教有天主的啟示,因為天主「直接告訴」了我們、啟示了我們宇宙和生命的奧秘。這就是啟 示之路。

但是有關這個生命,我們的孔子,由於他熱愛人生、關切世運,他也同樣可以「發現」人生裏面的真理。事實上,孔子的學說為我們中國人指出了許多有關人生的、社會的、人倫的,甚至宇宙的秘密,以致有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明顯地,孔子這位「萬世師表」確是我們中國文化中的「光」,是啟發了許多中國人去活得崇高而偉大的「光明」。所以我們說:孔子發現真理。

同樣,孟子、蘇格拉底、甘地等等聖賢,他們也可以發現這個生命的真理,發現通向天主或通向真、善、美之路。

至於近代的心理學、社會學,它們也在研究生命的時候發現生命,而且不單是生命,還有生命的規律,這規律正是天主原先創造的真理;這些真理原來都是隱藏在生命本身之內。

其他的宗教,如佛教、道教、回教等,既然是宗教,多多少少也是在神的准許下創立的,他們也一樣可以發現生命的真理,找到通向真神的道路。

上述的道理甚至也適合一些「半迷信」的現象。

我曾經思考過:當一位老太婆「拜」一棵樹的時候,她是不是迷信呢?

當然,如果純粹從宗教的定義來說,她拜的是一棵樹而不是「真神」,這當然算是「迷信」。但我在想,當這位老太婆看到一棵老樹,驚訝它經過了風霜雨雪而仍能 挺立在宇宙之間五百年、九百年時,她就油然生出一種敬畏之情,向它膜拜。我看她的態度比那些胡亂砍掉樹木去促生產的人好多了。在這個老太婆的「半迷信」背 後,我看到的是她對生命的敬畏,對宇宙、對永恆、對一個未知之神的崇敬。

所以,除非我們刻意抗拒天主,否則,只要我們按著良心,度正直的生活,天堂的大門就會為我們敞開。

這「啟示的真理」和「發現的真理」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活出真理」、「實踐真理」,能夠按照啟示的真理或發現的真理去生活。這就是金字塔下面的第三只角:「實踐之路」。

實踐之路就是按照真理去生活。

比如說,如果我信神,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那麼我在暗中就不敢犯罪。當中國人說「慎獨」,或說「不欺暗室」 的時候,就是說當只有我一個人獨處,沒有人看到的時候,我也能夠「慎獨」,小心不敢犯罪。一個「不欺暗室」的人,是在無人看到的環境裏,也知道神目如電, 知道天主看見我,因而不敢做出一些欺天、欺人、欺自己的事情。所以假如我真正相信神的存在,我會「慎獨」和「不欺暗室」。這就是信仰的實踐。

否則,我並沒有真的相信!

宋朝儒家說「力行方有真知」,只有透過實踐、力行,才能產生真知識,擁有真學問。我們也應該說「力行方有真信」。

不生活出來的,不能在生活中付諸實踐的,便不是信仰。

鄧小平先生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其實,「實踐」也是檢驗信仰的標準。

上面說的「信」與「行」的關係,是一種互動和互相提升的關係,即是說:相信一個真理,便要生活出來;活出來以後,會信得更深;信得更深以後會做得更好,做得更好以後會信得更深……。於是,我們就在這個信仰與行動的交替過程中成長了。

我相信天主,這是我追求的「啟示之路」;我熱愛中國文化,也喜歡社會學和心理學所教的做人的原則,我也會尊重和參考別的宗教的智慧,這是我追求的「發現之路」。但我更喜歡把這一切實踐在我的生活之中。經過實踐之後,我的信仰已經不再是一種「聽回來的信仰」,而是我「經驗過的信仰」,是「我的」信仰。這便是我的「實踐之路」。

所以一個中國基督徒不單要認識自己的宗教,還要認識中國文化,並對其他宗教略有所知,有機會還要學點心理學和社會學等人文科學,並努力去加以實踐。這就是「立體的人生觀」或「立體的信仰觀」。

這是梵二後天主教在信仰上的第三個飛躍。


求同存異的量度和胸襟

第四個飛躍就是人與人、國與國、宗教與宗教之間的一種比較良好的相處態度,我們叫它做「求同存異」。


假設我和你是兩個圓圈,當我們交往的時候,這兩個圓圈就有一部分重迭,這是我們間的共同點。我們的交往就應從這裏開始,從共同點開始。

共同點是很重要的。假如我要跟佛教徒交談,就要談靈修、談生活,而不談輪回。假如我要跟無神論者交談,就可以談怎樣建設國家、怎樣過家庭生活、怎樣促進社會的精神文明,而不談有神無神!

這共同點既然是我們大家的共同點,那是真理中的真理。假如真理有等級,那我認為人與人間的這個共同點應該算是最主要的真理;而不同的、不相交的地方是次一 等的真理。但很可惜,在文化的交往上或在傳教上,我們總是喜歡強調這次一等的真理,而把共同的、最主要的真理放在一旁。所以大家總是找不到共同的語言,總 是覺得彼此格格不入。更甚的是在我們傳教的時候,總讓人家有一種威脅感,讓傳教成為一種爭奪戰,一種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的鬥爭。

其實「傳教」並不必然要這樣的爭個你死我活。

按照和平獎得主印度德肋撒修女的說法,她說傳教的第一步是「讓他成為他,讓他成為一個更好的他」。簡單來說,天主教傳教的第一步是讓一個佛教徒成為一個「更好的佛教徒」,讓一個無神論者成為一個「更好的無神論者」或一個更好的「人」。

第二步是鼓勵他不但要「獨善其身」,還要「兼善他人」,要他不但自己做好人,還要幫助別人做好人,幫別人做一個「更好的他」。

最後第三步是,假如天主願意的話,天主會感動他、召叫他成為基督徒。這是一個完全自由和自願的抉擇。不是基於恐懼,也不是受到威脅。

在人與人、宗教與宗教、國與國的交往上的所謂「求同存異」,就是先找尋共同點,找尋大家共同追求的東西,把不同點暫時放在一旁,一起去發展這個共同的領域。

這是梵蒂崗大公會議的第四個飛躍:求同存異。


聖經與中國文化

第五個飛躍很特別,我要和大家談談中國文化。

大公會議肯定文化的價值。梵二的《現代憲章》甚至說文化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聖經,可以提高我們對真善美的認識,提高我們的氣質、提升我們的生命,因而幫助我們接近神,認識真理,認識天主。

中國文化真的有這功用。讓我舉三個例子去看看中國文化怎樣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天主。

有一次孔子生病,子路跟他說:「老師,你生病了,我們替你祈禱好嗎?」孔子說:「丘之禱久矣。」意思是說:我天天都祈禱,不必在生病時才祈禱。

很多信徒平時不祈禱,生病時才祈禱,很有佛教人士所說「閒時不燒香,臨急抱佛腳」的味道。孔子對祈禱的態度不是比這些所謂的信徒好得多嗎?

第二個是蘇東坡的故事。蘇東坡年輕時經過一條河,看到一座佛塔,有人跟他說,你向這個塔下拜,就會得到順風。他就拜了,果然是順風。過了許多年,他又經過這條河,但這次他沒有拜,他寫了這兩句詩:「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順風來者怨」。即是說:耕田的人希望下雨,收割的人卻希望不要下雨。老天爺該怎麼辦呢?現在你是去得順風了,那回程的人不就遇上逆風了嗎?幹嗎老天爺要幫助你而難為另一個了呢?所以蘇東坡說:「我不求了!免得老天爺難做!」

我在想,有些人求這求那,像個貪得無厭的孩子,這樣的祈禱大多都是在追逐個人的私利,還有不顧別人死活的嫌疑。這怎能是大公無私的偉大神明天地主宰的意願呢?

把這種所謂「祈禱」的心態放在宗教戰爭上,更覺可笑。你試想想,當一個基督教國家跟天主教國家開戰的時候,因為他們都是有信仰的,大概在出戰之前都會先祈 禱吧?他們祈求什麼呢?這個求天主打死基督教徒,那個求上帝打死天主教徒。其實這個天主和上帝都是英文所稱的GOD,都是同一的真神。天主不是太難做了 嗎?因為都是神的子女啊!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孔子和蘇東坡都很可能比某些天主教徒更能明白天主的心意。

第三個例子是方孝孺。方孝孺是明朝一位大學問家,他寫了一篇文章叫「深慮論」,其中有兩句話很值得我們思考:「良醫之子多死於病,良巫之子多死於鬼。」 即最好的醫生能醫治別人,他的兒子卻可能是病死的;最好的巫師能趕鬼,他的兒子卻可能被鬼弄死。所以方孝孺說一個人無論多麼聰明、多麼能幹,他總有很多東 西是做不到的,他總有不可為、不能為,或為而無所成的時候。所以他說,如果一個人想「保子孫」,希望後代的子子孫孫都能過太平的生活,他能作什麼呢?無論 他設計得多麼周到,只要他一死了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他唯一能做的,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即努力行善,修德立功,做一個好人,希望老天爺憐憫,並親自祝福他的子孫。

香港有一位醫生提早退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最心愛的太太生病了,他不能治好她;太太死了,便心灰意冷,退休了。

我在想,一個最好的心理學家可能幫助了很多人不自殺,他自己卻自殺了。一個最好的婚姻問題專家幫忙了很多家庭不離婚,自己卻離婚了。我們這些做神父的,很有可能幫了很多人信教,但是自己的爸爸媽媽卻是不信。這是很令人難受的事情。

在這個角度下,方孝孺認為最深刻的考慮,即所謂「深慮」,就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即是要敬拜神明、修德立功,讓老天爺高興,然後老天爺自會親自來保佑這個世界,保佑我們和我們的子孫。

中國文化有很多地方都是好像上面的三個例子,它確實能幫助我們認識天主教的精神,做一個更好的天主教徒。

所以我熱愛教會,也熱愛中國文化。因為這個文化正是幫助我認識天主的好工具。

信仰一條龍--充滿動感的信仰

我認為天主教的信仰是一個很有動感的信仰,一種很整全、很全面的信仰。我可以用二十四個字把它表達出來:「紮根信仰,愛主愛人,投身社會,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注目永恆。

信仰是什麼?無論它是什麼,它首先需要「紮根」,要信得很真、很深。

要嗎就不要信,要嗎就要信得很深、很真實、很有活力,讓這信仰滲透我們的整個生命,潛藏在我們的每一個毛孔中,活躍在我們的每一個細胞和血液裏。而這信仰是有目的的,那就是為了要能「愛主愛人」,特別是愛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團體、自己身邊的人,並在愛他們時去愛天主,在天主內更愛他們。

然後要「投身社會」、服務社會、建設社會。

我們中國的信徒還有一個根,我們的根在中國,我們要「胸懷祖國」,愛自己的的文化,也愛自己的人民。

當然,我們也是「地球人」,所以還要「放眼世界」,不要有狹?的心胸。

最後,我們不單活在這個現在的世界中,還有一個永恆的世界--來生、來世的生命,這就是「注目永恆」。

香港已故的胡振中樞機很喜歡說香港天主教徒有三重身份:香港人、中國人、基督。我們是香港人,要紮根在香港,所以沒有特別緣故,我們不移民。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的根在中國,我們的文化在中國,我們關心我們同胞的前途和命運。但是我們也是基督徒,我們胸懷世界、熱愛人類。

胡樞機常常說這句英文: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放眼全球,建設本地)。

我看過一副對聯也這樣說:「心存千秋方能面對目前,胸懷全局始可經略一方。」就是說,我們的心想到的、追求的、念念不忘的,是千秋萬世,是未來的遠景,那我們才能知道現在要做什麼事情;我們的眼光能夠胸懷世界,縱觀全局,那我們才能知道怎樣做好面前的、目前的某一件小事情。

小事情為了大全局,大全局不忽略小事情。這種全球與本地的關係,這種「紮根信仰,愛主愛人,投身社會,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注目永恆」的「一條龍」的發展,也是梵蒂崗大公會議給我們帶來的重要飛躍。

基督徒與中國公民

關於愛文化、愛中國和愛教會之間的微妙關係,我有一個很特別的經驗。

有一次我在香港的理工大學講了十節中國文化的課,講完了,有兩位同學站起來挑戰我說:「神父,你講的中國文化很好,但是,我們並不在乎。我們最在乎的是做 基督徒。」我說:「這是你的選擇,但為我來說,做中國人是重要的。」其實,天主教徒這個身份並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東西,天主教徒對我來說之所以有意義,是 因為它可以幫我成為一個好老師、好爸爸、好公民、好中國人、好人。

生命好像鐵,信仰就像火,而一個天主教徒就是一塊燒紅了的鐵。

天主教徒的身份的重要處是幫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中國人、更負責任的公民、更愛人的人。所以基督徒本身不是一件我要獨立追求的東西,我追求的是怎樣做一個更好的人,怎樣渡一個更豐盛的人生。

對我來說,信仰生命十分豐富,它包括了紮根信仰,直至胸懷世界。這是一個完整的信仰,這種完整的信仰幫助我做一個完整的人

所以我追求的是要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但為了成為一個好中國人,我很自豪我是一個天主教徒,因為正是我的天主教徒身份讓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中國人。所以這兩個身份我都重視,我不願意放棄任何一個身份。

所以並沒有天主教徒比中國人更好,或者中國人比天主教徒更好這回事。我沒有這種「分別心」,而剛才那兩個女孩子卻有,她們把基督徒身份與中國人身份對立起來。這是一種不必要的分別,這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矛盾。

關於天主教徒和中國人這雙重身份的整合問題,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一九八一年途經馬尼拉的時候向中國人民廣播了一段很精彩的話。他說:「各位中國朋友,如果你們服膺基督的信德,並堅守中國特有的道德傳統,各位必定成為名副其實的華人基督徒,使普世教會大受其惠。

教宗要我們做一個好的中國基督徒,並肯定如果我們能發揚中國的道德傳統,便一定會使普世教會得益。

教宗繼續說:「我深信貴國每一位元基督徒都會為中國的建設作出貢獻,因為真正而虔誠的基督徒也一定是良好的公民。因為基督的福音並不是某一群人或某一個民族所專有。

教宗的話很清楚,這個福音不屬於西方,不屬於希臘、羅馬,它是屬於普世人類的。所以教宗結論說:「所以同時兼具真正的基督徒和真正的中國人的身份並沒有矛盾。

我們確實可以同時,也必須同時是基督徒,也是中國人;是中國基督徒、也是基督徒中國人。

天主教對人性的重新確認

最後,整個梵二的飛躍在於我們對教會的「人性層面」有了新的瞭解。

我們已能夠實事求是的承認教會的雙重特性。即我們的教會既有天上的特質,也有地下的特質;她是一個屬靈的教會,也是一個與物質、與軟弱的人性分不開的教會。

更貼切來說,教會謙遜地承認自己是一個「在旅途中的教會」,是一群朝聖者,還未到達終點;是一個「罪人的教會」,我們有錯、會犯罪,我們不用再推諉;教會是一個需要「自我淨化的教會」,要不斷的努力,去奮鬥,去潔淨自己,去改掉自己的毛病;這個教會更要努力「邁向真理」,要不斷的學習,不能固步自封,因為我們只是一個「旅途中的教會」。但是,仰賴天主的助佑,我們相信這個教會一定會邁向完美。

有神與永生

說了那麼久,也許你會問:「究竟你信的是什麼?天主教的信仰究竟有什麼特點、精神和活力?」就讓我簡單的介紹一下。

天主教當然是相信「有神」,而且那是「一神」的神;我們不相信「多神」。

我們相信的是「一次過的生命」,我們沒有再一次的機會。所以對這個「一次過」的生命我們一定要好好的掌握,小心的處理好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而且這個塵世的生命結束後,就是永恆生命的開始,我們將會因為我們今生的善惡而獲得來生永遠的賞報或者永遠的懲罰。

所以我們一定要行善避惡,勉力作天地間的完人。

對天主聖三的信仰--以愛為本

但天主教最大的特點,是以「三位一體」的天主為中心。

三位一體,就是聖父、聖子、聖神;一共有三位,但只是「一個」天主。

這三位是完全獨立的:聖父不是聖子,聖子不是聖神,聖神不是聖父。他們「是三位,卻是一體」。

這裏有個重要的概念,叫做「獨立而共融」,即是說:父、子、神都是獨立的,但是他們成為「一個」神,一個至高無上的真神。

基於同樣的理由,我們也相信,無論是個人、國家、民族,或任何團體,也必須有自己獨特的生命,但是它們應與別人、與別的團體,組成一個大生命、一個大團體。這就是獨立而共融

這是愛的最高境界,這是「天主聖三」的內在生命,一個獨立而共融的生命。

我們的天主除了是三位一體的天主外,也是一位充滿愛的神,聖經甚至說:天主是愛

愛是聖經說得最多的主題之一,格林多前書第十三章全章都在描寫愛的本質,許多人甚至稱這段聖經做「愛的大憲章」。它認為愛是至高無上的準則,愛是一切價值中最高的價值,愛最優先,愛超越一切,愛就是一切。

這段聖經說得很清楚,即使一個人能說天使的語言,有移山的信德,願意把全部的財產都施捨出來,甚至能夠舍生致命,如果沒有愛,全都不算。

對了,如果有一個字可以震爍古今,照耀千古的話,那個字就是「愛」字。

天主教徒所崇拜的天主,他就是愛,他的宗教也是一個愛的宗教,基督徒必須以愛為他生命中最高的指導,要不然,一切都不算什麼。

更具體來說,天主教還相信愛是永恆救恩的標準,只有愛的人,才能上天堂。下面的聖經章節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章節:

瑪竇福音說:「不是凡說主啊主啊的人就能進天國」;光用嘴巴去說是沒有用的,只有承行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天國。而天父的旨意不過是要我們相親相愛。

若望一書說:「如果你不能愛那個看得見的兄弟,怎麼能愛那個看不見的天主呢?

這裏我想起中國有一個小故事。有人問一個畫家:「畫什麼最容易?」他說:「畫鬼最容易。」為什麼呢?因為誰都沒見過鬼,隨便怎樣畫都可以。最難畫的反而是犬、馬,因為人人都見過犬馬,畫得不像時,人人都會看得出來。

我們不是也可以同樣的說:「愛神最容易,而愛兄弟姊妹最難」嗎?你愛神愛得怎樣,誰知道呢?但如果你要愛一個看得見的人,就不那麼容易了!

雅各伯說得更清楚,他說:「純潔無瑕的虔誠,是照顧患難中的孤兒寡婦。」正正是愛的行為,決定了信仰的內容!

瑪竇福音第二十五章是最出名的「最後審判的故事」。耶穌所說的最後審判只有一個標準,就是:「凡你對我最小的兄弟姊妹所作的,就是對我作的。」耶穌臨在於世上所有邊緣人或弱小者身上,我們沒有對他們作,就是沒有對耶穌作;我們愛最小的兄弟姊妹、愛最窮的人,我們就是愛耶穌,我們就可以升天堂;我們不愛他們,我們就要下地獄。

愛是升天堂的標準,這是耶穌說得最清楚不過的。

總括來說,天主教信神,信永恆的生命,信一個「愛」的天主,更相信要活出一個愛的生命:在天主內愛人,並在愛人時愛天主


聖父——阿爸,父啊

假如我們再把這個天主分開為「聖父」、「聖子」、「聖神」來看,內裏也有一些我們要記住的生活的準則。

我們相信聖父創造,聖子救贖,聖神聖化。

首先說聖父。

當我們念天主經時,我們說:「我們的」天父,而不說「我的」天父,為什麼?因為我們只有一位天父,這天父屬於我們全體人類,我們彼此都是兄弟姊妹。

如果天主教的信仰只剩下一條,那條是什麼?我可以毫不猶疑的告訴你:那唯一的、最重要的一條信條就是:「我們共有一位天父,我們所有人,不分種族或階級,不分國籍或信仰,大家都是兄弟姊妹。」

我們相信這位天父也是造物主。他創造萬物,是為了給所有人及每一個人享用,而不只是給有錢人或有權的人享用。

天主是世界的主人,我們只是世界的「管家」;所以我們應該為全人類的幸福而善用天主所創造的一切;我們都沒有「霸佔」世界資源的權利。

天主又按他的肖像造了我們,所以我們都是尊貴的;但我們人也是天主用泥土造成的,所以我們都要謙卑,虛懷若谷。

我們既要自我肯定,也要虛懷若谷。

在這信仰下,如果我問:中國這片土地是屬於誰的?答案很清楚,它不是屬於中國人的,它是屬於天主的。天主把這土地交給了我們中國人去管理,要我們為世界的 生命而管理好中國的這片土地。同樣,美國那片土地也不是屬於美國人的,是天主交給美國人去耕耘,為了世界的生命。同樣,非洲、南美洲,甚至整個世界都屬於 天主,我們只是管家,要為天主去耕耘,並使大地的一切出產,能公平地惠及世上所有的人。達到如保祿宗徒所說:「多收的沒有剩餘,少收的沒有不足。

聖子--走人的路

第二、我們相信天主聖三中的「天主聖子」。

我們今天說的耶穌,他是天父的獨生子,是真真實實的天主,也是真真實實的人。他於二千年前為了救贖墮落的人類而降生成人,「住在我們中間」。

他活過人的生命,走過人的路,經歷過人生的一切波折、辛酸、痛苦和不幸。他知道什麼叫生老病死和成敗得失,他有過許多好朋友,但也嘗過被朋友出賣和捨棄的滋味。我們經驗過的一切苦與樂,基督全都經驗過。

他追求正義、仁愛和一個更人性化的社會;他同情社會中的邊沿人,認為『人』比宗教、制度、傳統都更重要;所以他反對法利塞式的形式主義,認為「天主是神,朝拜他的人,應當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

他不單有理想,而且還以言、以行去推動這理想,所以他不見容於這個世界。他的死並非偶然,而是一群既得利益者感到他是一個威脅,所以必要將之除去才得安 枕。但他的「死而復活」鼓勵了他的追隨者,使他們相信:為真理而奮鬥是一定會成功的,因為他曾許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

基督的降生顯示了『人』在天主心中的重要性;人的罪惡和墮落亦顯示了人有他的陰暗面。但無論如何,「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卻是天主教信仰的核心之一,也是我們肯定人和肯定人性尊嚴的基礎。

如果基督走過『人』的路,是真天主也是真人,我們也該做個堂堂正正的人,一步一腳印地努力「走人的路」,接受人生的一切,勇敢地迎向未知的將來。

又如果我們真信基督,我們一定會「穿上基督」,成為新人,並要一生追隨基督。

聖神--活一個無限向上的生命

最後,我們相信天主聖三中的「天主聖神」。

這是「三位一體」的天主的第三位。他無形無相,來去如風;他在我們的周圍,也在我們的心中。他是宇宙之神,超越了教會的圍牆、充盈於天地之間。他要使萬物更新,是一切真善美的泉源,世上所有宗教和文化中的真善美,都無一不是源於這位真理之神。

他是智慧和勇毅之神,是我們生命的動力、靈性的光明;他推動我們的理性、感性和我們的心,使我們趨吉避凶、去惡行善。

他幫助我們找到自我、完成自我,度一個耶穌所說的「更豐盛的生命」。他幫助我們明白人生、欣賞人生,有追求理想的欲望和實踐理想的勇氣。他激發我們的生命力,也滋潤我們的生命。

對聖神的信仰使我們相信人有無限向上的潛能。人不單是一個「是」(being),也是一個有待完成的「成」(becoming)组组人要按照天主的計畫去完成自己;他也因此是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

在具體的實踐上,假如我們能按『良心』去度正直的生活,我們便是在回應聖神的呼召了。

總結來說,如果我們相信聖父、聖子、聖神,我們就要以兄弟之情彼此相待,做個堂堂正正的人,還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生命,發揮自己人性的優點。

交響樂的人生

上面曾說基督是「兩性一位」,他是「真天主」又是「真人」。這「兩性一位」信仰啟發我們要渡一種「交響樂的人生」,要學會「用兩條腿走路」。

交響樂有大聲、小聲,有快、有慢,交織在一起才算交響樂。交響樂不能只有大聲無細聲,不能只有快板無慢板。我們的生命也該當有動也有靜;有個人獨處的時候 也有與人共融的時候;我們要重理也要重情;我們要接受快樂也要接受痛苦。這是很重要的「兩條腿」精神,我們要用這精神去面對人生的矛盾。

降生神學--信仰生活化

天主聖三的道理還教導我們要用「降生神學」的精神去面對世上的兩極化現象,例如:信仰與生活、理論與實踐、本地與普世、天上與地下。

降生神學就是天主降生成人,聖言成了血肉。所以一切的信仰和理想,都要變成血肉、變成生命、變成事實。我們不單要相信,還要把信仰落實成為生活;沒有行為的信仰是死的信仰;不能變成事實的理想不過只是空想。講求把信仰變為生活,這就是「降生神學」的精華。

馬克斯說:「哲學家在談論世界,但重要的是改造它!

信仰也是要改造生命,改造自己,改變世界,和天主一起「贊天地之化育」。這也是「降生神學」的精神。

在「降生神學」中還有一個叫「道在屎溺」的吊詭性真理,這要從莊子的一個小故事說起。

一次有人問莊子「道」在什麼地方?莊子說「道無所不在」。那個人不滿意這個泛泛的答復,堅持要莊子明確地指出道的具體所在。莊子多次的回答都是說「道」在很卑賤和卑下的地方,最後莊子甚至說:「道在屎溺」、在大小便裏。那個人聽了很不高興,就走了。

那個人並不明白真正的「無所不在」是什麼。假如「道」真的是無所不在,那它不該滲透一切,包括也在屎溺之中嗎?但是我們信神的人很喜歡以為天主在順境和幸福之中,而把一切逆境和災難,都說成與神無關。

我在想,假如我們只相信神在順境中、在他為我們顯奇跡時,那我們未必會相信神無所不在,也未必相信他真愛我們。但假如我們連在逆境中、在痛苦中都相信神的照顧時,這個神就真的是無所不在了。這就叫「道在屎溺」。

換句話說,我們越在不可能見到天主的地方,或者是連在災難、痛苦時,都接受天主對我們的安排,並堅信天主的偉大慈愛,那我們就越能夠接受天主的確是無所不在、慈悲無涯的了。

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在日常生活裏,甚至在災難、痛苦之中看到生命的意義,甚至看到「痛苦是天主化了妝的祝福」,這樣,整個生命便都會充滿意義了。

逾越神學--滿懷希望的生命

除降生神學外,我們天主教當然更加相信的是復活,或更好說是「逾越」。

我想先給大家介紹「十字架」和「苦像」的分別。

基督教堂有十字架,架上沒有被釘死的耶穌的「苦像」。天主教的十字架大多有這樣的一個苦像。

基督新教徒的十字架沒有耶穌苦像,因為他們說:「耶穌復活了。」我同意這種講法。但我更喜歡「苦像」,因為這與我們真實的經驗更吻合。

我相信肉身會復活,死後有永生。但我真實的經驗是生命在邁向死亡,我們的塵世生命正在逐漸的「解體」。

復活和永生是我的「信仰」,死亡和解體卻是我的「經驗」。

同樣地,在苦像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死去的耶穌,但我們「相信」的,是他己經復活了。

我們的生活充滿了類似的經驗。例如:我們相信家庭可以是美滿的,但我們具體的經驗卻是有時看到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甚至夫妻反目、骨肉相殘。理想和現實有很大的差距。

但即使是在這種現實中,我們仍然相信生命的美好,接受美滿家庭是可能的,願意努力去把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建設成為一個美滿的家。

這是在苦痛「當中」看到喜樂;在一敗塗地「當中」看到光明,這就是「逾越」。

我們能不能明白「逾越奧跡」,在乎我們怎樣看世界。

我們有時會把原來是一體的「一件東西」,分割成為「兩份」,這樣我們就不會明白什麼叫「逾越」了。例如:很多人不喜歡讀書但喜歡畢業;不喜歡煮飯但喜歡吃 飯。我們有這種分割。但是假如我們把讀書和畢業連在一起:要畢業,就要讀書;因為讀書是畢業的一部分,讀書是畢業的前一半。同樣,我們假如喜歡吃飯,也要 學會喜歡煮飯,把煮飯和吃飯作為一個整體去看待。

耶穌的死而復活不是「兩件」事情,不是死了,然後復活。「逾越奧跡」的最重要意義就是,耶穌的死亡根本就是他復活的一部份

逾越奧跡就好像是在黑中看到白,在死亡中看到生命,在生命解體的時候對生命充滿希望,在社會亂七八糟的情況當中,相信明天會更好。

正因如此,我們可以在中華民族邁向新生的過程中,不再理會那些必要來到的困難,反而默默耕耘,努力奮鬥。這就是逾越。

我們接受奮鬥就是成功的一部份,儘管我們暫時還看不到成功。保祿講得很清楚,我們看不到前路,所以才懷有希望;正正因為看不到,所以我們懷有希望。作為一 個爸爸,不管孩子多麼忤逆,就是愛他。同樣,當我看到一個支離破碎的世界,一個支離破碎的生命時,我還是熱愛世界、熱愛國家、熱愛生命,對生命永遠微笑, 永遠肯定,絕不灰心。

基督徒相信兩性一位,也相信降生神學,更加相信「逾越」的神學。

多元化的靈修

天主教的靈修也很獨特,我們追求的是一個「超越而內在」的天主。

天主是一位超越的、高高在上的神明。但他也是「內在」於萬事萬物之中的,所以如果我們熱愛生命,活出真生命,生命本身就能夠告訴我們天主的啟示是什麼。所 以我一方面追求一個在天上的天主,一種啟示的真理,另一方面我也追求生命的本身,熱愛生命,接觸那位內在於我們生命、臨在於萬事萬物中的天主

基於上述信念,天主教的靈修也是一種全面而整全的靈修,它包括有聖經、祈禱、聖事、團體、生活、大自然等等。

1.我勤讀聖經,因為那裏有天主的啟示。

2.我常常祈禱,因為我要與天主溝通,並要在祈禱中去回答天主。

3.我勤領聖事,也熱心舉行聖事(因為我是神父),因為聖事可以滋養我的生命,天主也願藉聖事而親自與我同行、和我在一起。

4.我重視團體生活,因為在團體中我可以和眾多的信徒一起,手牽著手、心連著心,一齊走聖德的路。

5.我還有一個「默觀」的生命,藉這默觀的功夫,我可以在生命中看到平常生活的價值,在平凡中活得不平凡,並在大自然中看到這個世界就是天主的花園,我們的地球也就是天主的聖殿。

6.我也相信工作是一種靈修,只要我敬業樂業,為天主而工作,我的工作可以提升我的生命,幫助我完成人性,讓我能「贊天地之化育」,與天主一起去改造這個世界。

7.最後,我在相信福音之餘,也願意活出福音,讓我的生命本身「成為福音」,我要用我的生命清楚的告訴別人,什麼是更幸福、更活潑和更豐盛的生命。

我為什麼選擇了天主教?

最後,我想介紹一下為什麼我自己選擇了相信天主教。

第一、我的選擇很簡單,我用了一個「遞減式」的方法去選擇我要相信的宗教。即是說:

1.在有神與無神之間,我選擇了有神,沒有選擇無神。

2.在多神與一神之間我選擇了一神,沒有選擇多神。

3.在多種一神教之間,我選擇了基督的宗教,沒有選擇伊斯蘭教、回教、猶太教等。

4.最後,在基督的宗教中,我選擇了天主教,沒有選擇基督教;因為歷史簡單的告訴我,基督新教的創始者或「革新者」,原本都是天主教徒,馬丁路德原來也是一位神父。

我以上的「選擇」並不是基於理性的證明,而是天主白白給我的恩寵,這也許亦是一種「緣分」,是天主給我的召叫。

我作了這個選擇後,發覺天主教對生命的看法和羅素先的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他說:「完美的生命是被愛推動,被理性指導的。」而天主教的生活剛好亦可以說是「被祈禱和聖事推動,被聖經指導。

是天主教的「聖事」特質,使我在基督教與天主教之間,選擇了天主教。

第二、讓我選擇天主教的一個很重要理由,是天主教的「包容性」很強,今日的天主教已經很少排斥別的宗教。我認為這種包容的信仰能夠幫助世界大同,讓不同的民族、宗教、國家能和平共存。這是天主教對世界的重要貢獻。

第三、天主教有比較完整的靈修系統和生活方式。這種靈修很多元化。讀經、祈禱、聖事、退省、愛德工作等等固然是靈修,生活本身也可以成為靈修。我們在教堂中可以接觸到天主,在人群中、在大自然中也一樣可以經驗到天主。天主在順境中,也在逆境中。

我最喜歡天主教的七件聖事,借著這些聖事,我自生至死,都有天主與我同行,連活在一個支離破碎的世界上,我也一點不會感到孤單。

你願意多一點認識天主教嗎?

當然,我自己做了三十三年神父,信了天主大概五十年,我真正經驗到天主教信仰的活力,讓我能成為一個快樂、積極、有用的神父。所以我很希望能夠邀請大家也 來試一試這種信仰,看它究竟能不能提升你的生命,讓你活得更積極、更快樂、更有用。歡迎你進一步去探討天主教的信仰!
歡迎與公教教研中心聯絡:
電話:(852)2336-1205; 傳真:(852)2338-7863

文章轉載:http://jesus.cirs.org.hk/booklet_show.asp?id=16#p0